二是戰略布局與國家整體實力之間失衡。在印度海軍看來,要“主導”印度洋,就必須擁有兩艘航母,以控制印度東面的孟加拉灣和本土的阿拉伯灣,同時還要有第三艘航母作為機動力量,以便快速支援或前往其他“利益攸關”的海域。
為實現擁有3艘航母的目標,印度讓“維拉特”號超期服役的同時,投入大量經費給俄羅斯改裝“維克拉瑪蒂亞”號,另一方面還要硬著頭皮研發新“維克蘭特”號,看似效率極高的“三管齊下”,卻因為“維克拉瑪蒂亞”號消耗經費過多,導致本應在2014年服役的新“維克蘭特”號被迫推遲至2018年才可能完工,但能否如期完成,仍是未知數。印度海軍同時擁有3艘航母的夢想功虧一簣,究其原因還是高估了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國家的整體實力,以不足的力量去推進一個過大的戰略,最終力竭擱淺。
三是誤把航母的威懾力當作戰鬥力來崇拜,從而深陷“航母迷信”困境。發展航母確實勢在必行,但卻急不得,而且急也沒用。因為可用於作戰的艦載機數量通常低於航母所需要列裝的艦載機數量,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還要強行增加航母數量,就屬於一種“迷信”航母的行為了。印度恰好就是這樣,要知道2016年剛剛退役的印度海軍主力艦載機“海鷂”戰機在印度海軍長達33年的服役生涯中,先後有三分之二墜毀,10餘名印度最頂級艦載機飛行員因此喪生,這說明印度的艦載機體系還遠遠無法形成戰鬥力。
啟示
印度海軍和中國海軍的情況有諸多相似之處,所以在“維拉特”號航母退役的這一歷史性時刻,我們可以以此為契機反思印度海軍的前車之鑒,為我國海軍發展鋪平未來之路。
第一,要高度重視和持續支持航母發展。在當今各國海上可擔負維護和保衛國家海上安全兵力兵器中,唯有航空母艦編隊能前出到中遠海實施長期駐泊或游戈,可以兼顧平時和戰時,並重威懾與實戰。近幾十年內,雖然在印度洋沒有發生過大規模海戰,但是印度海軍的實力仍在不斷增強,特別是其航空母艦的存在,使印度洋沿岸其他國家不敢侵犯印度的邊緣島嶼。在和平時期,航母更是向外界顯示威懾力的有效海軍艦艇,能更好地保衛地區和世界和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