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無論是新中國成立後首次裁軍的大量軍人複員,以及1975年整頓軍隊和上世紀80年代的百萬大裁軍,都是適應形勢變化的選擇。在國家建設成為主要方向時,軍隊的龐大臃腫,就成了必須改革的對象。
而在現代作戰條件下,如開國中將張震所言,未來的戰爭,將是立足於高科技條件下的戰爭。在此背景下,以往依靠人員數量取勝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複返,科技、裝備將成為決定性的力量。
國防大學教授公方彬就表示,裁軍30萬人,意味著中國軍隊將走高精尖之路,不以人的數量取勝,而是以科學的制度、先進的裝備和強大的精神力量來支撐,建設能打仗、打勝仗的軍隊。裁減30萬員額不是簡單減掉多少人,還包括了整個軍隊體制、編制的變化。
2
裁軍就是強軍
11次裁軍,其中貫穿著同樣的邏輯。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是戰爭年代還是和平建設時期,軍隊的每一次改革,目的都是強軍,使人民解放軍走向現代化、合理化、科學化。
例如,從1950年首次裁軍到1985年,解放軍兵種設置及其比例,一直在走向現代化、合理化。新中國成立初期,“小米加步槍”的步兵是解放軍的主體,空軍、海軍和陸軍特種兵幾乎是空白。從1952年起,陸軍的規模就一直在壓縮。同樣不停在壓縮的,是“非戰鬥部隊”。
數據就可以說明這一點:1952年裁軍,國防部隊精簡了28.3%,公安部隊精簡了31.6%,步兵和機關人員大幅度壓縮;1953年裁軍,裁減比例最大的同樣是陸軍;1957年第四次裁軍,步兵部隊精簡51.2%,各級機關精簡27.2%;1975年,工程兵、鐵道兵等兵種被精簡最多;1980年,軍隊大量精簡機關、壓縮“非戰鬥人員和保障部隊”,將一部分部隊移交地方,解決“部隊臃腫龐大”的問題;1982年,“鐵道兵”和“基建工程兵”兩個兵種撤銷,轉入相關部委;1985年的“百萬大裁軍”中,陸軍則淘汰了騾馬、騎兵、司號兵等不適應現代戰爭的兵種和專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