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美英無人機世界最強 中國最強無人機在貴州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1-10 15:07:40


 
  姚元洪說,公司成立之初人手緊張,採取了非常時期的非常手段,推出“一人多崗”和“611”工作制。

  從最初的11個人,增加至幾十人,最後也不到一百人的研究隊伍,要解決原本幾百上千人來幹的活,只能一人多崗。“領導一會安排工作,一會又成了技術員畫圖紙,不一會兒功夫,又變成了抄表員,你說亂不亂?”

  陳國平起初一個人包攬電氣、傳感器的活,後來增加到三個人,最多也只有七八個人;而這樣的工作量,一般研究所需要二三十個人。劉平西一個人負責導航、飛控、測控以及任務載荷等飛行控制工程,後來增加到五六個人;而有的研究所控制室多達五六十個人。

  “611”連續實行了七八年,即每周6天,每天工作11個小時。雖然這是強制性規定,但沒有一個人有怨言,無人機研發隊伍自願多加班,家屬也理解支持。陳國平一度因痔瘡坐不了凳子,只能從早到晚蹲著幹活。

  首款無人機真正的研發時間不到兩年。2008年,無人機公司按時交付幾款產品。設計所的靳衛平說:“我有個任務,就是晚上十點半趕人。”他把這種不計得失的激情歸結為“三線精神”,追求創業的成就感。

  “飛機老在天上落不下來,急啊,下不來就會摔掉”

  首飛日子定在12月26日,楊紹文說,“我們有意選擇毛澤東的生日。”12月25日晚,機場沒有燈,十幾台轎車排成一排,一起打開車燈照著跑道,為滑行試驗照明,“那個場面壯觀啊。”

  首飛的日子,場面更加壯觀,大約還有近千人在機場外圍觀看熱鬧。84歲的退休老人王福信是哈爾濱人,1960年支援三線建設來到貴州。他說,首飛前幾天就盼著26日快些到來,當天天氣不錯,廠里很多人早早跑到飛機場外等候,機場周圍和公路上停滿了車輛。無人機成功起飛後,在場人員不約而同地鼓掌歡呼。老人說,“人家外國造出了無人機,但是我們貴航也造出了無人機。我們高興啊,之前都沒見過。”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