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專家:穿島鏈勿樂觀 海軍仍不及日本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11-02 11:43:12


 
  島鏈之由來:冷戰時期 美蘇對抗
 
  太平洋島鏈被賦予軍事政治意義,是從20世紀50年代的冷戰時期開始的。隨著二戰結束,美蘇兩強對峙的冷戰爆發。當時雙方角逐的重點是在歐洲,而在亞洲、太平洋地區,美國海軍占據優勢,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對蘇聯、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進行封鎖和遏制。1951年1月,時任美國國務院顧問的杜勒斯提出:“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防務範圍,應是日本、琉球群島、中國台灣、菲律賓、澳大利亞這條島嶼鏈。”這是島鏈首次被作為明確的軍事政治概念提出。從此,距離美國本土1萬公里的島鏈,被當成了美國的“前門”。
 
  在漫長的冷戰時期,為了圍堵蘇聯太平洋艦隊的戰略核潛艇,保障“前門”安全,美國把島鏈打造得像銅墻鐵壁。一是以阿留申群島封鎖白令海,防止蘇聯潛艇從北冰洋進入太平洋;二是以日本列島封鎖宗穀海峽、津輕海峽和對馬海峽,防止蘇聯艦隊從位於遠東的符拉迪沃斯托克等港口進入太平洋;三是以沖繩島和中國台灣應對中國大陸,同時沖繩也起到對台灣的支撐;四是以菲律賓和台灣島等地支撐美國在東南亞進行的越戰等活動。沿著這條島鏈,美軍以海空軍基地為要點,在各處海峽、水道等等要害派遣了軍艦和飛機巡邏,嚴密監控對手水面艦艇活動。在水下,美軍設置了龐大的聲呐設施,監聽潛艇動向。而島鏈在陸地上的橋頭堡則是韓國駐軍。
 
  美國除了大力加強在島鏈上有關國家或地區的軍事設施建設之外,還通過訂立各種條約,組建“東亞集體安全體系”,拼凑軍事同盟,將政治、經濟、軍事力量結合,由點及面、從線到網,逐漸形成一個立體化的封鎖區。在冷戰時期有力地抵禦了蘇聯在太平洋方面的壓力。

  遏制中國 確保霸權
 
  島鏈之現狀:遏制中國 確保霸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