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23日電/據大公報消息,內地消費市場的激烈內捲,促使國際品牌積極求變。本周有消息指,星巴克中國考慮出售部分股權。其後官方回應稱“正在努力尋找最佳增長途徑,其中包括探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相當於間接坐實傳聞。但考慮到經濟環境的轉變,內地已進入類似於日本的“第四消費時代”,本土品牌對海外品牌的替代或已成為大勢所趨。
星巴克中國“尋找外援”的意圖早有跡可循。今年7月30日的財報電話會議上,時任星巴克全球CEO的納思瀚(Laxman Narasimhan)就表示,星巴克在華正處於探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的早期階段,以期增強競爭地位,加速增長和創新,在中國取得長期勝利。他並稱:“過去一年,內地消費者支出更加謹慎,競爭對手們又在史無前例的門店擴張,而大規模價格戰對公司經營造成重大干擾。”
從業績層面來看,星巴克中國的確不樂觀。今年4至6月,公司營收同比下滑一成,同店銷售額跌幅由上一季度的11%進一步擴大至14%。內地業務的衰退亦拖累了母公司發展,今年星巴克全球銷售額自2020年以來首次出現了下滑。
尋找外援應對內捲
面對外部挑戰,星巴克的改革首先從人事入手。8月13日,星巴克任命尼克爾(Brian Niccol)接替納思瀚的CEO職位。尼克爾也公開表示,中國業務將繼續探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9月24日,星巴克調整中國公司的領導架構,劉文娟(Molly Liu)擔任星巴克中國首席執行官。
當然,星巴克引入戰略合作夥伴並非出於財務考慮,而是希望尋找助力以應對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回顧歷史,星巴克多次與屬地企業合作,擴展當地業務及品牌影響力。1999年,星巴克初入中國市場時,就曾將香港和廣東的代理權授予美心集團;北京、天津的代理權授予北京美大咖啡有限公司。2005年,中國內地允許外資企業獨資經營,星巴克陸續從合作夥伴手中回收業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