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新時代黃埔精神的現實意義
——紀念黃埔軍校建校100周年
http://www.CRNTT.com   2024-09-05 00:36:57


 
  二、黃埔精神的時代價值

  黃埔軍校的靈魂在於有精神。孫中山指出,“今日而言救國救民,必須革命。革命須有精神,此精神即為現在軍人之精神。”⑭在孫中山思想熏陶下,經過黃埔軍校培育的、以“愛國、革命”為核心內涵的黃埔精神,成為黃埔軍人的精神標識和新時代在民族復興征程上克難前行、不懈奮鬥的力量源泉,具有深遠的時代價值,對當代中國的統一大業和民族復興具有重要的啓示和意義。

  “愛國、革命”是黃埔精神的核心。黃埔精神的內涵比較廣泛,包括愛國、革命、犧牲、奮鬥、團結、負責、擔當等,在不同歷史時期,黃埔精神的內涵側重點有所不同。比如,東征、北伐、抗日戰爭時期,黃埔精神內涵主要表現為犧牲。即為了國家統一和民族獨立而勇敢戰鬥,不怕犧牲。

  黃埔精神內涵的核心是愛國主義,是那一代優秀青年的精神追求和中華民族血脈,是那個歷史時期中華民族獨立、自由和奮進的內在要求。孫中山先生就是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他要求黃埔學生要愛國,表現出來的就是救國救民、團結、奮鬥、犧牲、責任和擔當等,比如,孫中山先生教育黃埔學生“不要身家性命,一心一意為國來奮鬥”。“要用先烈做標準,要學先烈的行為,像他們一樣捨身成仁,犧牲一切權利,專心去救國。”⑮黃埔學生從進校那一天起,就時刻受著愛國主義的教育和熏陶,愛國、救國、為國等思想賦予黃埔師生報效國家以無窮的力量。這就是黃埔軍校的愛國主義精神,它是在孫中山思想教導下,發軔於每個黃埔軍人對國家、民族的無限忠誠和無比熱愛,歸結到對國家、對民族的赤誠奉獻和無畏犧牲。可以說,愛國是黃埔精神的原點,也是黃埔精神的內核,是黃埔精神之魂。

  為此,愛國主義教育理所當然成為黃埔軍校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甘於奉獻、為國犧牲的重要內容。中華文化基因強調家國情懷和忠誠擔當,而黃埔精神正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強調對國家和人民的忠誠。這種忠誠擔當精神深植於中華文化之中,在歷史上的許多經典著作和古代哲學思想中都能找到這種價值觀的體現。黃埔軍校中的愛國主義教育是黃埔教育體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強調國家利益高於一切、將個人命運融入國家命運,旨在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勤奮學習、服務人民、扎根軍隊的思想道德素質,以實際行動踐行愛國主義。

  黃埔精神強調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自強,在崢嶸歲月裡鼓舞著黃埔師生為實現這一目標而奮鬥犧牲。黃埔精神強調黃埔軍人應忠於祖國、無私奉獻,有助於培養師生們自始至終的愛國情懷和責任擔當。在當代,黃埔精神作為一種具有激勵和引導作用的革命精神傳統,可為當前的愛國主義教育提供生動鮮活的案例和精神榜樣,對於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護衛者具有重要啓迪作用。通過深入學習和傳承黃埔精神,可深化人們對愛國主義的認知,激發熱愛國家、奮力前行的信念,借鑒和弘揚黃埔精神中的愛國情懷、拼搏精神等特質,增強國家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和踐行。每一個中國人都應熱愛自己的國家和民族,自覺為國家的繁榮發達貢獻力量。在黃埔建校百年之際,學習黃埔精神,就要密切結合愛國主義教育,堅定愛國信念,更加深刻地理解和體驗新時代的愛國主義內涵,保持對革命先輩的敬仰和紀念,砥礪熱愛祖國、報效國家的情感和行動。

  革命是孫中山建立黃埔軍校的初衷,即打倒軍閥、統一國家。所以,孫中山要求黃埔學生具有矢志革命、獻身革命的精神,把革命做成功。孫中山告誡黃埔學生“革命是非常事業,不是尋常事業。非常事業,決不可以尋常的道理一概而論。諸君現在求學的時代,能够學得多少便是多少,衹要另外加以革命精神,便可以利用;如果沒有革命精神,就是一生學到老,死記得滿腹的學問,總是沒有用處”。孫中山號召黃埔學生要向革命先烈學習,“發揚革命精神,繼續先烈的志願,捨身流血,造成中華民國的基礎,使三民主義完全實現,革命大告成功。”⑯黃埔軍校黨代表廖仲愷在軍校講演中指出“如果軍隊衹知道打仗,不知道主義是什麼,不知道行主義,便不叫做革命”。他希望黃埔軍校師生“要確信主義”,一心準備革命,做“真正的革命軍”。⑰“革命”成為當時最時髦的流行詞。畢業誓詞也被作為對學生的最後一堂精神教育課,勉勵他們“繼續先烈生命,發揚黃埔精神,以達國民革命之目的,以求世界革命之完成”。⑱“革命”可以說是黃埔精神內涵中的錚錚鐵骨,黃埔軍校成了那時革命的搖籃,一批批革命軍人從這裡成長起來。  

  黃埔精神除“愛國、革命”的核心內涵,還包含刻苦學習、全面訓練、忠於組織、勇於擔當責任、嚴明執行紀律等,這些內容,對於當代社會人才培養仍然具有重要借鑒意義。通過傳承黃埔軍校辦學經驗,可培養出有責任感、團隊合作意識強、具備堅韌不拔毅力的優秀人才,為國家和社會發展進步集聚人力資源。

  黃埔精神也是中國近現代史上軍隊建設、抵禦外侮等方面重要軍事鬥爭經驗的升華和軍事教育的理念,是近代中國革命史上繼辛亥革命精神之後的又一重要革命精神,其軍事文化價值觀念,對於現代國防和軍隊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借鑒意義,可激勵當代軍人保家衛國、勇往直前,建設一支忠於國家和人民、紀律嚴明、英勇無畏的現代化人民軍隊。中國軍人必須具有忠誠於國家和人民的價值觀,這是黃埔軍校所秉持的教育原則之一。這種價值觀,是黃埔軍人的重要精神基礎。忠誠於國家和人民以及嚴守紀律,還與黃埔精神其他要素相互交融,如勇敢戰鬥、勇於犧牲的精神品質,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頑強意志,奉獻擔當、團體協作的團隊精神等,共同構成了黃埔軍校的獨特軍事文化和價值觀,成為黃埔軍人的基本準則,塑造了黃埔軍人堅定的信念和過硬的戰鬥作風,使他們成為中國革命史上的將星群體。黃埔軍校代表著那個時代的先進軍事文化。黃埔軍校充分利用軍事、政治、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社會資源,為學生提供進行全面教育的機會和平台。軍校各部門之間相互合作,共同促進學校的發展和進步。黃埔軍校校園文化和黃埔精神對於國共兩黨軍隊的建軍和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黃埔軍校的許多學生,畢業後很快成為時代驕子和叱咤風雲的傑出人才。朱德在《從南昌起義到井岡山》一文中指出:“國民黨在我們黨的支持下,創辦了黃埔軍官學校……研究黨的軍史時,應當從這個老根上研究起。”⑲黃埔精神與中華文化基因緊密相連,在愛國主義、科學精神、實踐精神、進步主義和革命理想等核心價值觀上存在共通性。黃埔軍校教育,注重培養愛國主義情懷,強調對國家的忠誠和熱愛。引導學生珍視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先輩、先驅、先烈們的愛國情懷和民族精神,培養學生們的尚武精神、軍事素養、戰鬥能力和必勝信心,激勵學生以民族解放和復興為己任。教學內容涉及西方軍事理論、現代戰爭技術和管理知識等方面,還有傳統的中華精武思想,更鼓勵學生們通過學習中國古兵法與新的戰略戰術理論相結合,培養學生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自豪感,使之在中華文化的熏陶下,具備軍事科學知識,掌握實戰技能,以確保自身在戰場上的勝利優勢。

  黃埔精神強調科學精神和實踐精神,這與中華文化基因中的求實精神和務實原則有共通之處。中華文化注重實際應用和實踐經驗,注重腳踏實地、追求真理和實際效果,而黃埔精神也特別強調實踐和創新的重要性,將科學認識論、方法論引入到軍事訓練和指導中。黃埔精神不僅是中華文化基因的一種延續和表達,同時也為中華文化賦予了新的活力和時代價值。在當代,先進的軍事文化仍具有降維打擊的神奇功效。可借鑒黃埔軍校的歷史經驗,汲取其中的正能量,培養具備先進軍事思想和現代化觀念的軍事人才,擁有先進的軍事思想與現代化觀念,發展當代的軍事科學和軍事科技,製造和裝備先進的武器,鍛造軍人的綜合素質,使其具備適應現代戰爭需要的能力,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三、以黃埔精神助力祖國統一

  孫中山先生創建黃埔軍校鍛造的黃埔精神至今仍然熠熠生輝,其深厚的歷史、人文資源在推進祖國完全統一的進程中可發揮獨特作用,是溝通兩岸的天然橋梁,也是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強力粘合劑,在凝聚兩岸人心、反“獨”促統、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必將大有作為。海內外黃埔人要進一步傳承和弘揚黃埔精神,助力國家統一大業和民族復興偉業。

  新時代,“愛國、革命”的黃埔精神已賦予新的內涵。“愛國”之中,就有海內外黃埔人勠力同心推動祖國和平統一進程,最終實現祖國完全統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革命”就要堅決反對“台獨”等分裂勢力和外部干涉勢力,廣泛團結海內外黃埔同學及其親屬,堅定不移為促進和維護祖國統一而奮鬥。

  實現國家統一、民族復興是黃埔精神跨越時空的時代價值,也是黃埔精神歷久彌新的根本所在。具有黃埔精神的黃埔師生一直把自己的命運同民族獨立和國家統一緊密聯繫在一起。當年,黃埔師生東征、北伐,實現了廣東的統一和全國的統一;今天,助力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海內外黃埔人仍需大力弘揚黃埔精神,多做有益於祖國統一之事。

  當前,台海形勢更加複雜嚴峻。美國大打“台灣牌”,妄圖利用台灣問題遏制、打壓中國發展;而台灣當局“倚美謀獨”“以武拒統”。尤其新當選的台灣地區領導人賴清德,自稱是“務實台獨工作者”,他的“520”就職講話更是赤裸裸的徹頭徹尾的“台獨自白書”,對大陸充斥著敵意與挑釁、謊言與欺騙,“台獨”更加激進冒險,更加劇了台海風險,很可能將台灣推向兵凶戰危的險境。對這種背離島內主流民意、破壞台海和平穩定、製造台海衝突的頑固“台獨”之徒,大陸絕不會姑息,絕不會容忍。不管賴清德如何“台獨”狂飈,如何氣焰囂張,也不管他講什麼、怎麼講,都改變不了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地位和事實,改變不了兩岸關係的基本格局和發展方向,改變不了兩岸同胞走近走親、越走越親的共同願望,更阻擋不了祖國終將統一的歷史大勢。

  美台之間相互勾連,升高了台海風險。海內外黃埔人更要多向島內民衆講清楚“台獨”的危害性,讓更多台灣同胞明白“台獨”是絕路,統一有好處,外人靠不住。搞“台獨”從來就沒有好下場,早晚要遭到歷史的清算。

  兩岸關係能够和平發展,各民族團結共臻強盛,是兩岸同胞共同之福;若民族分裂弱亂,則是兩岸同胞共同之禍。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是孫中山先生的夙願,也是中國共產黨人和所有中國人的夙願。祖國統一是大勢所趨、大義所在、民心所向,勢不可擋。在推進祖國統一的進程中,同根同源、同文同宗、血脈相連的海峽兩岸同胞,應尋找“最大公約數”和更多共同點,而黃埔軍校、黃埔精神就是其中之一。百年黃埔,風雲激蕩,滄海桑田,初心如磐。黃埔精神作為海峽兩岸共同的文化遺產和寶貴精神財富,如同人類一切優秀精神遺產一樣,既是時代的產物,又具超越時代的魅力,教化社會,啓迪來者。黃埔同學及親屬更要傳承弘揚黃埔精神,更好發揮橋梁紐帶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海峽兩岸的黃埔同學排除種種阻力,從對立、隔絕走向交流、交心,沿著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方向不斷前行。今天,海內外黃埔同學及親屬共同傳承和弘揚黃埔精神,不僅是共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應有之義,更是對兩岸共同價值理念的錘煉和強化,更有助於將兩岸文化認同引向新的境界,向民族認同、國家認同躍升,共同致力於實現偉大祖國完全統一,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基金項目: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員會重點課題《如何正確認識“堅持‘一國兩制’和推進祖國統一”》(課題編號:ZGTESHZY0219)。

  參考文獻

  ①《孫中山全集》第七卷,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49頁。

  ②孫中山:《中國國民黨孫總理勉勵同志文》,原載上海《民國日報》(1924年3月16日)。

  ③《孫中山致蘇俄代表加拉罕的電報》(1924年1月),《孫中山全集》第九卷。

  ④《孫中山全集》第十一卷,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373頁。

  ⑤《孫中山全集》第七卷,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51頁。

  ⑥《孫中山全集》第九卷,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254頁。

  ⑦《孫中山年譜》,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32、133頁。

  ⑧孫中山:《在陸軍軍官學校開學典禮的演說》,《孫中山選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917~924頁。

  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蔣介石年譜初稿》,檔案出版社,1992年版,第388頁。

  ⑩聶榮臻:《軍隊中政治工作的意義》,載《黃埔潮》第5期(1925年10月24日)。

  ⑪黃埔軍校同學會編:《黃埔軍校》,華藝出版社,1994年版,第44頁。

  ⑫《孫中山年譜》,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33頁。

  ⑬陳宇:《總論》,見《黃埔師生與抗日戰爭》,華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29頁。

  ⑭孫中山:《軍人的精神教育》(1921年12月10日)。

  ⑮《孫中山選集》,人民出版社,1981版,第917~919頁、第923~924頁。

  ⑯孫中山:《在陸軍軍官學校開學典禮的演說》,見《孫中山選集》人民出版社1981版,第923、924頁。

  ⑰莫志斌:《廖仲愷與黃埔軍校》,《黃埔》專刊(2004年),第66頁。

  ⑱《黃埔軍校第4期畢業生誓詞》(1926年10月4日)。

  ⑲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委員會編,《朱德選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92—399頁。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4年8月號,總第320期,P108-114)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