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阿勒泰”
http://www.CRNTT.com   2024-05-24 17:45:41


 
  “再顛簸的生活也要閃亮地過”“去愛去生活去受傷”,劇中積極正向的價值信條鼓舞觀眾在生活意義被懷疑時也不能失去希望和勇氣,相約人們在一次次“出發”中充實生命的層次與厚度。

  “我想傳達的都是那種自由、豁達、不被別人眼光和評價束縛的人生,我們生而為人,在這個世界有自由選擇如何度過自己一生的權利。”導演滕叢叢受訪時說。

  面對現實、尋找自我、塑造自我,是個人成長的必修課。李娟在書中寫道:最安靜與最孤獨的成長,也是能使人踏實、自信、強大、善良的。

  如同李文秀的成長,當她在樓梯上扶正英國女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的肖像,也許暗示了伍爾夫在《一間只屬於自己的房間》中的箴言將在她身上應驗,後來李文秀堅持留在草原寫作,不只是因為愛情,還因為她找到了那間屬於自己的房間。

  “衹有經歷過苦難的人,才能真正理解生活的美好”

  如果從高空俯瞰阿勒泰地區,由北向南,可以從白雪皚皚的山頂到廣袤森林,再從苔原轉身來到陽光明媚的草甸,最後走向准噶爾盆地中心的荒漠。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每年依照牧草生長周期、帶領牲畜長距離轉移草場。“轉場”是游牧生活獨特的文化。

  直到今天,阿勒泰仍保留著春夏秋冬四個牧場,每年約有700萬頭牲畜需要轉場。每到季節交替,牧民收起氈房,帶著一家老小,駕著馬車駝車,趕著牛群羊群,千年牧道煙塵滾滾,是看不盡的浩蕩滄桑。轉場路上,應對風雪嚴寒和各種艱難險阻,也許是游牧生活與自然最直接的對話。隨著時代發展,汽車替代了原始的徒步轉場,當地政府還會根據情況安排“火車轉場”,傳統的游牧方式發生著各種各樣的變化。在時代的洪流中,誰又能不變呢?

  在《我的阿勒泰》中,古老游牧方式和現代生活的對話、衝突、融合,在多個人物的命運中都可窺見。老牧人希望孩子留在牧場放牧、堅守傳統,年輕人希望走出大山、步入現代社會。

  這樣的故事在現實的新疆牧區也很常見。新華社記者胡虎虎跟蹤拍攝了牧民巴哈提·特留克西一家的春夏秋冬。巴哈提和丈夫按父輩的方式放牧家裡的200多只羊,還有牛和馬。巴哈提在牧場開了小賣部,起初衹有一個衣櫃那般大小,現在有約40平方米。小女兒昆樹阿克則選擇了通往山外世界的求學路,如今在新疆醫科大學讀書,享受上了國家免費醫學生項目。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