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得琴社首場“非遺系列音樂會”《江南好》演出照。(演出方供圖) “方錦龍和他的弟子們”國潮音樂會演出照。(宛平劇院供圖) |
中評社北京4月20日電/據文匯報報導,“白髮大俠”國樂藝術家方錦龍結束在宛平劇院和弟子們的國潮音樂會、又趕往北外灘友邦大劇院和湯家班進行一場師徒之間的對話,國風樂團自得琴社則在YOUNG劇場以一台江南絲竹新國風樂集訴說“江南好”……近期,申城劇場國樂國潮“含量”拉滿,當觀眾們調亮手機電筒,點點星光應和著嗩呐、馬頭琴、琵琶等民族樂器詮釋的《滄海一聲笑》,誰能說這不比一場演唱會更high呢?
伴隨舞台樣式和傳播方式的迭代,國樂已逐漸揭下了“小眾”的標簽,穿著漢服聽一場國風音樂會正在成為年輕人日常生活的儀式感,甚至在海外,都能感受到這股熱潮。傳統、創新、原創,在與記者的對話中,關於國樂的發展和傳播,“頂流”們給出了這些關鍵詞。但正如任何一種“流行文化”所面臨的課題一樣,如何維持藝術的長久生命力是創作者在擁抱熱度之後需要冷靜面對的問題。尤其是面對有著悠久歷史積澱的民族樂器與音樂,在創新進程中要不要“流量為王”,藝術性和娛樂性能否更好地“兼得”、進入劇院的演出能真正做到“叫好又叫座”,熱鬧之後思考才剛剛開始。
“方全會”期待更多年輕人登場
上周五,“方錦龍和他的弟子們”國潮音樂會幾乎讓宛平劇院的過道沒有落腳之處。996個位子早早售罄後,劇院方又在走廊加座100餘席,依舊被快速搶完。演出中,民族管樂、琵琶、古箏、馬頭琴等樂器紛紛登場,方錦龍更是再展“方全會”的本色,除了常見的民族樂器之外,他還展示了骨笛“龠”、中國最早的竹片做的“簧”以及歷史悠久的五音樂器“尺八”。
演出前,方錦龍為當晚的完美呈現忙到了最後一刻,“演出中我會演奏十幾門樂器,比在B站更多”。方錦龍的“出圈”不能不提到他2020年在B站跨年晚會的驚艶亮相,他一人“對戰”百人樂團,用豐富的民族樂器帶來串燒表演,成為不少年輕人心中的國樂代表人物。當方錦龍成為一個熱門IP和票房保證之後,這份熱度更多是指向他本人還是民樂?方錦龍的回答是:“民樂趕上了好時代。”“關鍵在於不斷更新、變化的演出,幾十場不重樣的音樂會,爭取每一場都帶給觀眾變化。”
不過,在互聯網上因“會整活兒”而擁有大量粉絲的方錦龍,自認是一個“傳統”的人,將重視積累、向傳統文化致敬看得很重。50張唱片、大量的協作曲讓方錦龍的底氣十足,“我們在中國文化面前就像一滴水,衹有融進傳統的文化海洋,才不會幹枯”。在社交媒體,方錦龍曾幽默地回復年輕網友:“別叫我老頭,畢竟我還年輕,還有很大進步的空間。”談到現階段的目標,他期待收集齊56個民族的樂器,在不同的民族中都能找到有才華的年輕人,“更多年輕的演奏者、更多的方錦龍,才能讓民樂永遠傳承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