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後流量時代”,國樂頂流們在想什麼
http://www.CRNTT.com   2024-04-20 12:56:05


 
  樂手上表演課,帶來沉浸式國風體驗

  化身明代太倉學人,觀眾跟隨著以時間脈絡串聯起的13首曲目,體驗了明代江南市民一個尋常適意的春日。自得琴社首場“非遺系列音樂會”《江南好》,舞台一如既往地精致典雅。給觀眾營造沉浸式的視覺享受是自得琴社的專長。團隊根據每位樂手的角色特徵,選用道袍、竪領、披風、比甲、曳撒、雲肩等款式,量身打板定制,並在印染綉花部分融入竹子、鬆鶴等代表士人氣節的紋樣。

  值得關注的是,此次上演的曲目皆為原創作品,樂隊並未直接選用或改編江南絲竹的傳統曲牌,而是參照曲牌風格全新創作曲目。音樂會藝術總監唐彬參考了江南絲竹樂隊的配置,同時凸顯了古琴的位置,甚至專門從明末虞山派琴家徐上瀛編撰的《大還閣琴譜》中編作出古琴獨奏曲《桃源》。“我們做了很多功課,發現晚明時期的太倉可供挖掘的材料極多,如昆曲、繪畫、詩文等,於是邀請昆曲名家施夏明配音,舞台中加入活潑的舞蹈設計。”《江南好》導演張奕告訴記者,“就連我們的樂手本人都要上表演工作坊。希望通過融合跨界藝術,用自得琴社自己的方式展現晚明士人的精神風貌。”

  自得琴社以過億播放量線上起家,如今從屏幕裡走向劇場中,如何延續自身的獨特風格?自得琴社社長朱裡鉞定下目標:堅持原創與玩轉跨界。他坦言,這對於琴社而言,是一個必須適應的轉變和一道必須跨越的鴻溝。“中國民樂器個性鮮明,需要專業的譜曲與編排以使各樂器相互協調,對團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認為,“當代年輕人喜歡更加多元一體的視聽體驗,都對線下演出的燈光舞美、音響調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經過幾年實踐,自得琴社目前逐步發展起一個專職的舞台團隊,演出人員以琴社簽約樂手與在校學生為主,線下劇場不再是線上節目的延伸,逐步發展為獨立的業務板塊。

  (來源:文匯報)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