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莫讓“非升即走”跑偏走樣
http://www.CRNTT.com   2024-04-15 12:02:45


 
  2022年,張思思博士後出站後,入職北京一所“雙一流”大學。剛入職那年,她既要參加培訓、備課、當班主任,又要兼顧學生培養、社會服務、行政工作等。這些教學和行政事務性工作,占用了張思思大量的時間。

  “和發論文的壓力相比,這些都不算什麼。6年聘期內,我要發8篇B類核心期刊論文。發論文要想選題、查文獻、做研究、寫文章、投稿、等待發表,每一步都需要時間,不能有絲毫懈怠。所以,我幾乎沒時間休息,即便有時看似沒在工作,但腦子裡也是在想怎麼寫論文、發論文。”當被問起家庭規劃時,33歲的張思思苦笑著說,“先熬過這6年吧。”

  對“青椒”而言,完成考核任務還不夠,他們還會在評聘職稱時面臨PK和淘汰。這一點是他們難以掌控的。在一所“雙一流”高校任副教授的劉宇輝回憶起評職稱時的情景,仍心有餘悸,“聘期內,我們有兩次評職稱的機會,由於不知道對手有多少成果,只能拼命把自己的成果積攢得更多。”

  拒絕末位淘汰,做好扶持與激勵

  在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教授婁宇看來,“非升即走”可以讓“青椒”快速成長,有利於優秀人才嶄露頭角,還可以幫助學校全面考察教師,發現人才。

  採訪中,不少“青椒”表示,如果名額設置合理、考評過程公正,即使升不了職稱,也不覺得遺憾,但一些高校在實施“非升即走”的過程中,設定過高的科研目標,對未完成任務指標的老師不合理地降級轉崗。

  “指標設得過高,任務逼得太緊,急於產出、發表論文,會導致學術成果看上去多了,但質量堪憂。”一位就職於國內頂尖高校的專業人士指出,“非升即走”的核心是扶持與激勵,而非末位淘汰。為了激發活力,他所在的學校進行了一系列配套制度改革,最大的實惠是待遇顯著提升。另外,預聘制講師可以做博士生導師,也是改革的一大亮點,有助於青年教師獨立做科研。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