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裡記載過一個故事,陳朝太子舍人徐德言的妻子,才貌雙絕。夫婦二人身逢戰亂之際,恐怕不能相保,德言就對妻子說:“憑你的才貌,落難後也能去權貴之家,那樣我們恐難相見。如果咱們的緣分還沒斷絕,應該有個信物。”說罷,他把一面銅鏡掰斷,夫妻各執一半,分別說泣言:“將來你一定要在正月十五日拿半鏡到市場上叫賣,我也會在這一天去尋訪你。”
陳朝滅亡後,徐德言的妻子果然去了權貴之家,非常受寵。德言顛沛流離,千辛萬苦,流亡到京城。他每到正月十五日就去市場游逛,終於看到一位賣半面銅鏡的老僕,還把價錢抬得很高,別人都笑話他。德言靠著老僕找到了妻子,並拿出自己的一半鏡子一對合,夫妻二人相抱而泣。徐德言最後在鏡上題詩:“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這樣的亂世情話,竟與漢鏡上的銘文“君來何傷,長毋相忘”如出一轍。
清代詩人黎簡與妻子梁雪伉儷情深,妻子去世時,他鑄一枚“長毋相忘”銅印系在妻子手臂上。黎簡有一首《二月十三夜夢於邕江上》:“一度花時兩夢之,一回無語一相思。相思墳上種紅豆,豆熟打墳知不知?”小序裡說,在他的妻子死後兩年的二月十三日夜,詩人夢見自己在邕江上,恰有朋友回鄉,於是急忙寫封信帶給妻子,才寫下“家貧出門,使卿獨居”八字,便驟然夢醒,醒後頓覺哀傷,於是寫悼亡詩五首,上面那個詩是最後一首。一樣都是長毋相忘,時間跨越千年,情深所至,字字泣血。
竹笋石與雪浪石裡的百感交集
一塊仿若板磚的黑褐色奇石,正中似嵌著潔白竹笋,左側還刻著蠅頭小楷的詩句,末了署名“庭堅”,並有圓形篆體“山谷”印章戳記。這塊奇石形似竹笋,其實並不怪異,它有個稱謂叫震旦角石——即鸚鵡螺類的古生物化石。這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鸚鵡螺化石標本,如今陳列在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內。它的背後,是一群宋人在跌宕起伏的人生中建立的交誼。
熙寧七年(1074)到元豐二年(1079),應是蘇軾生命裡較為得意的一段時光,這六年他離開杭州出知密州,然後轉到徐州,再轉湖州做太守,一路順遂,詩人的身旁也圍攏了一大批共同唱和的詩人,黃庭堅就是其中之一。熙寧五年(1072),黃庭堅被授大名府國子監教授,那會他和遠在徐州的蘇軾書信往來,常有唱和。蘇軾喜歡他,評價這個江西人是“超逸絕塵,獨立萬物之表”。可惜好景不長,元豐二年蘇軾遭遇“烏台詩案”,差點死掉,好在有人求情,第二年被押往湖北黃州充團練副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