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看似“人工智能”,實則“人為陷阱” 
http://www.CRNTT.com   2024-03-14 15:32:50


  中評社北京3月14日電/據新華社報導,號稱可提供ChatGPT服務,實際是冒牌AI;視頻電話中熟悉的“親友”,是不法分子AI換臉模擬而成;為博取流量,用AI技術編造虛假謠言,流量變“流毒”……

  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迭代,生成式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著日常生活,但由此衍生出的新騙局、新套路也在刷新人們對風險防範的認知。這背後不僅關乎廣大消費者的財產安全,還潛藏著人身安全風險和隱患。記者梳理近期管理部門查處的AI相關案件,揭開人工智能“圈套”背後的真相。

  9塊9使用ChatGPT?其實是“套殼AI”

  自人工智能產品ChatGPT爆火,一些企業看到無限“錢景”,強行“關聯”。一時間,市場上湧現出不少與ChatGPT“沾親帶故”的服務產品。2023年2月,一個名為“ChatGPT在線”的公眾號引起了上海市徐匯區市場監管部門的注意。

  這個頭像與ChatGPT原開發公司官方標識高度相似的公眾號,在用戶短暫免費體驗後即需註冊會員付費使用,支付9.9元可以對話20次,隨著對話次數增加,其收費也逐步提高。該公眾號僅用兩個月就吸納超36萬人的粉絲量,累計註冊付費用戶4231人,經營額共計125385.44元。

  執法人員調查發現,該公眾號的運營公司與實際ChatGPT開發公司並無關聯。所謂“ChatGPT在線”也並非“ChatGPT”產品本身。“當事人為實現銷售目的,使用類似圖像、名稱及服務簡介等多種手段實施復合性混淆行為,利用‘ChatGPT’熱點進行攀附,混淆真實情況,謀取交易機會,獲取不當利益。”上海市徐匯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執法稽查科副科長張琦說,當事人行為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六條第(四)項的規定,市場監管部門已責令其停止違法行為,處以罰款,並要求其妥善處置相關消費糾紛。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