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提高網絡育人能力,扎實做好互聯網時代的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識形態工作。
近些年,越來越多的高校和教師將思想政治教育納入網絡平台,學生們可以通過在線學習、討論、互動等方式感受“有趣又有料”的思政教育。
寫網文、玩熱梗、搜集表情包……這些看似與輔導員工作無關的事項,卻經常出現在長沙學院90後輔導員譚敏捷的生活中。2019年,譚敏捷因為打造“捷哥的萬事屋”微信公眾號,吸引了不少年輕的“鐵粉”。
那一年,剛研究生畢業的譚敏捷開始嘗試做學生工作,帶的第一批學生只比他小7歲。起初,他覺得,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無非就是與學生多聊天談心、經常舉辦集體活動。但在與學生的接觸中,他逐漸發現,如果不先解決學生的實際生活訴求,只用空講道理的方式去解決思想問題,很難實現育人目標。
“有時候可能就是學生的幾句牢騷,如果不及時解決,很可能引發其他問題。”意識到問題後,譚敏捷決定將傳統話語體系變“潮”,將宏大敘事轉化為微觀敘事,聚焦學生的實際生活小事開展思政教育。比如:“你為什麼要競選班委?”“室友總讓你帶早餐,該怎麼辦?”“圖書館遇到占座怎麼辦”“讀大學不搞社會實踐?你可能會吃大虧!”……
這些文章的靈感來自一個又一個真實的學生,標題不僅有意思,還能直擊學生的生活現實。為了更符合年輕人的閱讀習慣,譚敏捷還在文章裡插入了很多表情包。慢慢地,公眾號的粉絲從本校大學生,逐漸增加至省內大學生,後來又擴大到了上海、浙江、福建、河北、吉林等地,有時候公眾號停更幾天,後台還會收到粉絲的催更留言。
這讓譚敏捷有些意外,他沒想到只是換了一種表達方式,就能吸引這麼多關注。後來,譚敏捷又組建起了讀者群,還招募了一支大學生運營團隊,並將網絡思政品牌延伸至線下進行群體輔導,開展讀者沙龍、粉絲團建活動,讓網絡思政品牌走進支部、走進教室。
如今,譚敏捷撰寫的原創網文已有14萬字。他說:“網絡時代,新的話語體系和話語表達對大學生具有更強吸引力,輔導員對新媒體新技術要具備較強的敏感性。但不管用什麼方式表達,背後的教育意義永遠是最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