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高校應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中展現更大作為
http://www.CRNTT.com   2023-12-31 08:21:51


 
  首先,堅持內涵發展,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原動力。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基石,創新人才是推動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主體力量。高校作為基礎研究的主力軍、人才培養的主陣地,應以內涵發展為牽引,全面統籌優勢資源,持續強化對基礎研究和人才引培的支持力度,從創新基礎建設和創新主體建設兩個維度持續賦能科技創新,為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注入原動力。其一,強化高水平基礎研究平台建設,鍛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聚焦科學前沿,著力構建綜合性大裝置集群,布局與培育全國重點實驗室,建設跨學科跨專業的交叉研究平台,推進重大基礎研究設施建設與重大科學發現緊密結合,促進要素融合,提升創新效率。其二,強化面向應用的基礎研究,增強原始創新策源能力。針對國家急需和國家重大戰略,前瞻布局面向應用的基礎研究領域,集聚科研資源推進原創性、引領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提升高校在基礎研究領域原始創新水平,解決關鍵核心科學問題和“卡脖子”問題,夯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根基。其三,強化高水平人才隊伍建設,培育一流拔尖創新人才。面向教書育人、基礎科學研究、科研成果轉化,完善人才引育機制,充分發揮高校特別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在人才集聚中的重要作用,加強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構建有利於激發創新活力、形成人才集群合力的科教平台與生態。充分發揮教育在人才培養中的基礎性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探索人才培養新模式,開展本碩博貫通培養,強化人才培養的家國情懷和創新能力,強化科教協同和產教融合育人,打造政產學研用貫通的育人高地。

  其次,堅持特色發展,明晰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靶向性。推進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升級改造,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是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必然要求。高校應積極響應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戰略部署,依據自身辦學定位,堅持特色發展,面向產業發展對於新質生產力的集中迫切需求,下好學科體系布局“先手棋”,著力提升學科發展與建設具有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之間的匹配度,進而以學科為引領,增強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靶向性。其一,強化前瞻性學科發展,布局新賽道、新領域。針對“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數字經濟,加快推動人工智能發展。打造生物製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若干戰略性新興產業,開辟量子、生命科學等未來產業新賽道,廣泛應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部署,著力打造一流學科引領、高峰學科林立、基礎與特色學科交叉支撐的特色學科雁陣,整合發揮一流學科及相關學科群特色優勢,引導傳統學科向“雙碳”領域、智能領域轉型升級,通過加強前沿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布局建設,挖掘學科增長點,提升學科、科研和人才培養的適切性。其二,強化科研組織模式創新,建制化、成體系服務國家需求。以特色學科為先導開展有組織科研和有組織成果轉化。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圍繞基礎性、戰略性、先導性產業,培育重大科研項目,強化項目、平台、團隊一體化建設,建立“前沿探索—基礎研究—集中攻關”的多層次科研體系,形成“科技—工程—產業”的全鏈條、系統化的科研發展格局,為新質生產力的形成發展提供可持續、成系統的保障。

  最後,堅持融合發展,把握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著力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成果衹有同國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場需求相結合,完成從科學研究、實驗開發、推廣應用的三級跳,才能真正實現創新價值、實現創新驅動發展。”高校在創新全鏈條中有著獨特優勢,應在加速知識、技術、資金、人才、政策等創新要素集聚,推動多體系多主體的互通互融中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通過加強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行業、產業需求對接,深化校地企協同融合發展,優化政產學研用貫通機制,推動“0-1”的原始創新、“1-10”的應用研究以及“10-100”的科技創新成果轉化落地,不斷拓展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著力點。其一,強化體制機制創新,打造駐區、駐企、駐園創新平台。構建協同攻關、深度融合的運行管理模式,推動高校優秀學科、團隊和實驗室下沉產業一線,加強與企業的溝通交流、緊密合作。依托高校大學科技園、產業園區為創新人才營造交流空間,為初創企業打造孵化平台。其二,強化創新生態涵育,構建多元融合協同育人體系和創新研究高地。構建由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科技服務機構等創新主體相互作用的創新生態系統,激發和釋放人才活力,輻射帶動區域創新發展。找准教育切入點,以點帶面,牽引一批課題、師生、平台和成果,圍繞高校形成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發展高地和新質生產力的發源高地。其三,強化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高校應主動建立供給側與需求側的技術清單制度,完善企業與高校之間“懸榜—揭榜”合作模式,加強科技企業家和技術經理人培養,構建“先賦權後轉化”的新型科研成果轉化路徑,打通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科研、研發、量產和市場之間的堵點,推動科技創新順利跨越產品化、產業化和市場化三個台階,有效推動技術鏈、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四鏈協同”。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