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農村發展
http://www.CRNTT.com   2023-09-25 08:08:30


 
  強化數字農業科技裝備支撐,推進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加快農業基礎設施數字化提檔升級,夯實“數字底座”,推動城市數字化設施向鄉村延伸,加速鄉村水利、公路、電力、冷鏈物流、農產品加工等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轉型,大力研製推廣智能農機裝備,不斷提升農業數字化轉型的基礎能力。強化數字農業人才隊伍支撐體系,協同“引智育智”雙向發力,建立完善科研單位、高校、企業等各類創新主體協同攻關機制,鼓勵培育本土化新型農民。加強數字新基建與農業生產系統深度融合,搭建“數字大腦”,加快建立農產品追溯系統,實現“從田間到餐桌”全過程溯源,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發揮數字經濟杠杆作用,撬動農村“生態+”新產業新業態。數字經濟是貫通農業生產和市場的“連接器”,要加快農業產業鏈全鏈條數字化轉型,打通農產品上行路徑。利用數字技術創新土地流轉經營方式,促進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集聚融合發展。建立以消費需求為導向的農業生產經營體系,構建產銷銜接數字化平台,建立“農產品基地+直銷”模式。立足農業農村生態特色資源優勢,以數字化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持續推進農產品特色化、精品化、品牌化,建立創意農業、觀光農業、農村電商等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助力三產融合發展,提升農村生態產品價值。

  綠富雙贏,多渠道促進農民綠色增收

  文章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經濟財富。”要堅持鄉村生態振興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打造農民安居樂業的美麗鄉村,讓農民成為綠色家園的第一守護人。因此,應錨定“農民增收”這一目標,讓生態紅利切實惠及億萬農民。

  以夯實生態金融體系為支撐點,增強綠色農業牽引動力。一方面,科學引導金融機構開發綠色農業金融產品和拓展服務方式,依托生態信用與金融信用互聯互通平台,開展農戶生態信用評價和征信工作,結合鄉村生態治理、農戶生態行為的正負面清單評定星級,並將生態信用評定結果作為貸款准入、額度、利率的參考依據,在“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之間架起一座橋梁,拓寬涉農融資來源。另一方面,將數字元素持續注入金融服務全過程,搭建智慧鄉村綜合服務平台,幫助縣、鄉、村三級組織實現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的信息化管理,提升金融支農的覆蓋面、可得性和精準度,為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源源不斷的“金融活水”。

  以健全農民參與機制為切入點,深化利益聯結。以共同富裕為根本目標,探索建立生態保護治理與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促進農民就業增收“三贏”的利益聯結機制。基於各地資源禀賦,選准有基礎、有潛力、有市場的優勢特色產業,發揮產業基礎作用,確保利益聯結“聯得實”;以龍頭企業帶動聚合區域內同業合作社組建產業聯合體,延伸農業產業鏈,並通過股份合作、保底分紅、就業帶動等方式讓農民成為農業發展的參與者、受益者,發揮龍頭企業紐帶作用,確保利益聯結“聯得緊”;大力培育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培養種植能人、養殖能手等帶頭人和專業合作組織人才,使農民的農業技術技能等得到提高,成為農業經營的主力軍,切實發揮農民主體作用,確保利益聯結“聯得好”。

  以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為著力點,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利用生態優勢發展生態農業、生態文旅業、生態農產品精深加工業等行業,讓農村富餘勞動力家庭在“家門口”富裕起來,促進農民就業率與收入同步增加。利用區域及全國電商平台、直播帶貨等方式,提升生態產品經營性收入。提升政府對生態功能區保護、退耕還林、流域水資源保護等組織和個體的轉移支付力度,增加生態補償與轉移支付收入。在清晰界定產權的基礎上,圍繞生態資源資本化和生態產權交易,通過生態權益出讓、轉讓、出租、抵押、入股、交易等手段,提升財產性收入,高質量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促進農村農民共同富裕。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