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9月11日電/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論述,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是對構建新發展格局認識的進一步深化,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了重要遵循。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有助於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推動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提升全球經濟治理能力和國際話語權、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和推進全球可持續發展。近年來,在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國際循環的質量和水平實現了明顯提升:國際循環的地理範圍逐步擴大、貿易和資本雙向流動與多元平衡性穩步提升、國際循環的產業領域不斷拓寬、國際循環的層次逐步深化、國際循環的安全性持續提高、國際循環的綠色和包容性不斷增強。看到成績的同時,也要保持清醒,面對紛繁複雜的國際形勢,我們必須踔厲奮發、篤行不怠,積極踐行習近平經濟思想,堅定信心與決心,在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上下功夫。
一、構建新發展格局明確了經濟現代化的路徑選擇
經濟日報發表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央財經大學黨委書記何秀超文章表示,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蓬勃興起,中國比較優勢已發生變化,過去通過“兩頭在外”參與國際大循環帶動經濟高速增長的方式已經難以為繼,迫切需要提升國內循環的質量和效率,提高中國在國際循環中的地位。同時,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國際經濟循環格局發生了深度調整,各國內顧傾向上升,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發生局部斷裂,直接影響到中國國內經濟循環。2020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七次會議上首次提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2020年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指出,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發揮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2020年5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的經濟界委員時指出,“我們要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快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著力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2020年7月3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是中長期的,必須從持久戰的角度加以認識,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2020年10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構建新發展格局作出全面部署。構建新發展格局是黨中央根據中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特別是基於比較優勢變化,審時度勢作出的重大決策,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是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戰略謀劃,是對客觀經濟規律和發展趨勢的自覺把握。事實證明,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是立足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統籌發展和安全作出的戰略決策,是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的戰略部署,為我們明確了經濟現代化的路徑選擇。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明確指出,“構建新發展格局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不是封閉的國內單循環”“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絕不是關起門來封閉運行,而是通過發揮內需潛力,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更好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高在全球配置資源能力,更好爭取開放發展中的戰略主動”。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經驗與世界經濟發展史均表明,經濟全球化是歷史潮流,各國分工合作、互利共贏是長期趨勢。新發展格局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旨在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局面,以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為國內大循環提供強大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重視以國際循環提升國內大循環效率和水平,改善中國生產要素質量和配置水平。要通過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增強中國出口產品和服務競爭力,推動中國產業轉型升級,增強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中的影響力。”可見,國內國際雙循環是相互促進的統一整體。國內大循環的暢通勢必會通過貿易、投資等帶動全球資源流動、國際產業轉移、國際分工合作,從而帶動和暢通國際循環;國際循環能夠為國內大循環提供市場、資源、資金、技術、人才以及互補的產業配套和合作分工等,有利於國內大循環的健康運轉。
二、準確理解和把握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的內涵
文章指出,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2022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更好統籌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圍繞構建新發展格局,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2023年1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增強國內外大循環的動力和活力”。以上論述為更好統籌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了行動指南。在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上下功夫,必須準確理解和把握其內涵。
一是更大範圍的國際循環。一方面,優化區域開放布局,實現全方位、差異化的高水平對外開放。在鞏固東部沿海地區和超大特大城市的開放先導地位的同時,提高中西部和東北地區開放水平,加快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構建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通過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打造國際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發展新動力。另一方面,由主要鼓勵出口和引進外資的單向流動,拓展到包括擴大進口、鼓勵對外投資的貿易和資本雙向流動與多元平衡。積極提升進口和出口層次和質量;通過雙向投資協調發展促進國際產能合作,培育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
二是更寬領域的國際循環。減少制約要素流動的“邊境上”和“邊境後”壁壘,推動跨境互聯互通;建立健全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推進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開放平台建設,放寬服務業市場准入,擴大優質服務進口;消除“數字鴻溝”,助推服務貿易數字化進程,積極發展服務貿易新業態新模式;有序擴大生產性服務業領域開放,推動數據跨境流動和數字服務貿易發展,打造服務貿易開放新高地,引導更多外資投向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等領域。
三是更深層次的國際循環。一方面,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不僅要加快構建與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相銜接、相協調的國內規則和制度體系,而且要通過在國內實施一系列制度創新,努力將國內規則變為國際通行規則。另一方面,重點是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深化首創性、集成化、差別化改革探索,並加快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等,致力於構建貿易、投資、人才、運輸自由便利和數據安全有序流動的高水平開放政策體系。
四是更加安全的國際循環。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把安全問題擺在非常突出的位置,強調要把安全發展貫穿國家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必須堅定不移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把維護國家安全貫穿黨和國家工作各方面全過程。中國在推進高水平開放的同時,必須處理好開放與安全的關係,確保糧食、資源、能源、核心技術、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性,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
五是更加綠色與包容的國際循環。提升國際循環的質量和水平,應深度參與綠色低碳等國際合作,發展綠色貿易,培養綠色動能,這是貿易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促進綠色投資,引導外資進入節能環保、綠色服務等產業,將綠色發展作為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的社會責任,推動綠色低碳技術“走出去”。同時,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還體現在營造開放包容的國際合作環境,推動多邊、區域等層面貿易規則協調,不斷完善全球經濟治理,推動形成更多務實合作成果,使各國人民共同享有發展機遇和實惠。
三、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是中國及世界發展的需要
文章認為,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是中國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內在需要,是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推動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提升全球經濟治理能力和國際話語權、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第一,有助於提升國內大循環的效率和水平,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一方面,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有助於突破國內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堵點、卡點、脆弱點,有利於拓寬經貿合作渠道,暢通國內循環,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穩定安全的供應鏈保障,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爭力強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另一方面,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有助於增加差異化產品類型,優化消費品供給結構,滿足國內消費升級需求。而且,多樣化和高質量的中間品進口,有助於提升企業出口產品質量,激勵企業研發創新,增強內生增長動力。
第二,有助於推動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一方面,更大範圍的對外開放,有助於全面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推進全國市場設施高標準聯通,打造統一的商品、服務、要素和資源市場,消除區域、城鄉、行業間商品和要素流動的壁壘,提升生產要素質量和配置水平,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另一方面,更深層次的制度型開放,不僅有助於深化市場化改革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而且有助於推動國內制度創新,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吸引全球優質資源,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打造發展新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