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在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上下功夫
http://www.CRNTT.com   2023-09-11 08:58:41


   
  第三,有助於提升全球經濟治理能力和國際話語權。一方面,制度型開放通過推進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與高標準國際規則對接和協調,深化國內制度改革,有助於中國更好地參與國際分工,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另一方面,制度型開放通過推動國內一系列系統性制度創新,並逐漸將其變為全球的規則、規制、管理、標準,從而深度融入並重塑全球經貿規則,有助於提升中國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的能力和影響力,提高中國參與全球經貿規則制定的主動權和話語權,為推動世界經濟發展作出中國貢獻。
  
  第四,有助於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堅定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努力以對話彌合分歧、以談判化解爭端,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基礎上,積極發展同各國友好合作關係”。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有助於不斷深化南南合作,為發展中國家消除貧困、緩解債務壓力、實現經濟增長作出貢獻。通過提升中國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的能力和影響力、提升參與全球經貿規則制定的主動權和話語權,有助於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
  
  第五,有助於推進全球可持續發展。一方面,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拓寬國際循環的範圍、層次和領域,全方位擴大對外開放,可以更高效地促進國內外市場聯動,充分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最大程度激活內生動力和活力,以國內發展趨勢向好的確定性應對國際環境的不確定性,通過繁榮國內經濟、暢通國內大循環和國際循環,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順暢,推動全球經濟實現更高質量、更有韌性的發展。另一方面,構建更加綠色和包容的國際循環,有利於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最大程度增強合作機制、理念、政策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共同維護世界和平穩定和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
  
  四、堅定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的信心與決心
  
  文章稱,近年來,由於受到新冠疫情、貿易保護主義、地緣政治衝突等不利因素影響,中國出口出現較大波動。從增量看,未來出口對實際GDP的拉動作用會減弱。但從存量看,中國製造業門類齊全、人才紅利等優勢依然存在。黨中央審時度勢、統攬全局,創新性地提出一系列新戰略和新舉措,推動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實現明顯提升。
  
  一是國際循環的地理範圍逐步擴大。在貿易方面,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規模穩步擴大,帶動了中西部地區的開放發展。在投資方面,近年來,中國在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中擴大中西部目錄鼓勵範圍,提高了中西部和東北地區開放水平;通過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吸引更為廣泛的國際貿易與投資合作。從成效看,中西部省市引資規模與占比穩步提升,2022年中部地區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21.9%,高於全國平均水平15.6個百分點,成為吸引外資的新高地;西部地區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14.1%,高於全國平均水平7.8個百分點。
  
  二是貿易和資本雙向流動與平衡性穩步提升。近年來,中國堅持出口與進口並重、“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通過雙向投資協調發展促進國際產能合作、培育競爭新優勢,引進國際先進技術和戰略資源要素,中國商品進口與對外投資獲得均衡發展。
  
  三是國際循環的產業領域不斷拓寬。近年來,中國大幅放寬外資市場准入,多次縮減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由最初的190項縮減至27項,製造業條目已經歸零,服務業開放持續擴大。《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2022年版)》致力於加快促進技術迭代升級,新增或擴展元器件、零部件、裝備製造等條目,持續鼓勵外資投向生產性服務業,促進服務業和製造業融合發展。營商環境的不斷改善與政府的產業引導使得外資流入產業結構逐年優化,高技術產業引資快速增長。
  
  四是國際循環的層次逐步深化。近年來,中國統籌推進各類開放平台建設,打造開放層次更高、營商環境更優、輻射作用更強的開放新高地。從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2013年9月投入運行以來,全國已陸續設立21個自由貿易試驗區及海南自由貿易港,基本形成了覆蓋東西南北中的改革開放創新格局。目前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已初步形成了一整套自主和集成制度創新體系。海南自由貿易港致力於構建貿易、投資、跨境資金流動、人員進出、運輸來往自由便利和數據安全有序流動六大領域的高水平開放政策體系,系統性涉及稅收激勵與優惠,並在多規合一、極簡審批、負面清單管理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大大推動了制度型開放。中國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也是主動對接高水平經貿規則、實現制度型開放的重要突破。
  
  五是國際循環的安全性不斷提高。在跨境資本流動安全方面,央行於2021年底發布《宏觀審慎政策指引(試行)》等制度,結合宏觀審慎與微觀監管手段對國際資本流入實施靈活有效的管理;同時,境外投資監管和風險防控體系逐步完善,有關部門通過加強境外風險監測分析、加強境外安保問題的對外協調溝通、深入開展國際執法合作等手段,為中資企業對外投資創造了更為安全穩定的環境。在經貿夥伴地域多元化方面,中國近年來通過廣泛參與區域經貿合作方式積極拓展國際循環的地理範圍,貿易與投資多元化進程穩步進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成為經貿增長新高地,有助於增強中國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提升經濟安全水平。在支付安全方面,人民幣開始逐步發揮國際結算和支付媒介作用。
  
  六是國際循環的綠色和包容性不斷增強。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發布的《中國綠色貿易發展報告(2022)》顯示,近年來全球綠色貿易規模持續擴大,中國、歐盟、美國發展靠前。“一帶一路”倡議把基礎設施“硬聯通”作為重要方向,把規則標準“軟聯通”作為重要支撐,把共建國家人民“心聯通”作為重要基礎,擘畫出沿線國家和地區經濟聯動發展的藍圖。據世界銀行測算,到2030年,共建“一帶一路”每年將為全球產生1.6萬億美元收益,占全球GDP的1.3%。
  
  五、多措並舉持續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
  
  文章強調,近年來,雖然面臨不利因素影響,中國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仍然有明顯提升。我們既要看到成績,也要保持清醒,需多措並舉持續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
  
  第一,加強高質量“朋友圈”建設。通過高質量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積極參與WTO改革、利用RCEP協議、金磚國家合作機制等途徑堅持並加強以多邊為主的國際貿易規則體系,拓寬全球貿易與投資夥伴範圍,提高與主要經貿夥伴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在生產、貿易、投資等領域合作的規模與深度,維護供應鏈完整與安全,保證國家經濟安全。
  
  第二,推進多領域多要素開放。在堅持製造業重點產業鏈自主創新、維護全球製造業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的基礎上,將銀行、證券、保險、基金、期貨、信息技術等現代服務業與新興先導型服務業作為對外開放重點,進一步引導更多外資投向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等領域。推動數據跨境流動和數字貿易發展,打造服務貿易開放新高地。
  
  第三,為世界經濟治理提供中國方案。積極申請並簽署更高標準的區域自由貿易協定,加快推進《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數字經濟夥伴關係協定》(DEPA)等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進程,通過對標自由貿易協定中的高標準規則倒逼國內市場化改革,加快推進制度型開放進程;充分發揮好自由貿易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在制度改革和創新方面的先行先試作用,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形成更多有國際競爭力的制度創新成果,全力打造制度型開放新高地;深入實施RCEP和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加大制度創新,為國際社會提供新的制度性公共產品;充分挖掘中國在數字技術領域的優勢,重點推動數字經濟、數字貨幣、金融科技、新基礎設施等領域開放發展,為數字經貿新規則的制定提出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
  
  第四,提升人民幣國際化水平。鞏固擴大人民幣的國際結算和支付媒介功能,為全球經貿支付結算提供更為安全的新方案,為經濟全球化和世界經濟增長提供新動能,推動全球經濟向好發展。一方面,通過拓展境外人民幣清算行網點、推進與貿易夥伴的雙邊本幣互換協議、進一步完善提升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功能與體量等途徑,持續擴大跨境貿易與投資中的人民幣計價與結算比重,發揮人民幣在第三國間交易的支付媒介職能。另一方面,在堅持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市場化、匯率水平保持適當彈性的基礎上,維持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同時推出流動性、收益性、安全性更強的人民幣金融產品,發揮人民幣的儲備貨幣職能。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