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依托城市群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
http://www.CRNTT.com   2023-08-30 08:27:23


 
  從體制機制看,城市群深度合作面臨挑戰,行政壁壘依然存在。城市群一體化建設的主要著力點普遍聚焦於基礎設施一體化,對協同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關注還不夠。實現要素自由流動不僅需要聯通城市網絡,更需要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從不同要素來看,數據、技術、資本等要素更易充分流動,大多數城市群通過搭建信息共享平台等措施推動了這些要素的跨區域流動。然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和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的進展較慢。例如,2021年長三角地區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64.72%,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僅為46.7%。城市群內的城鄉人口流動、集體土地資源的市場化配置和資產化運營等機制仍不健全,不僅阻礙要素自由流動,而且會抑制流動人口消費力,削弱超大規模市場優勢。

  以城市群一體化發展助力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

  文章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在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方面取得重要成就,“兩橫三縱”的新型城鎮化格局已基本成形,人口和經濟密度不斷提高,城市群總體發展水平明顯提升。新征程推動城市群一體化發展,助力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需要進一步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避免產業重復建設,推進城市間分工協作。各城市應摒棄“小而全”的產業發展模式,兼顧自身在整體發展格局中的定位,從全局角度布局地方產業。城市群的組成城市因地理位置相近,資源禀賦相似,往往具有相似的產業結構。城市間的產業同構會導致協作分工關係難以為繼,進而減弱城市群的經濟發展活力。為此,應探索解決地區間產業轉移和發展過程中的利益衝突,協調好城市間合作分工的利益分配,引導各地差異化、特色化、有序化發展,促進上下游、產供銷、大中小企業配套協同發展。城市群內的各城市應該將城市群的全局利益放在首位,形成相互協調、優勢互補的生產力布局。此外,有必要進一步提升城市群的對外開放水平,用好地緣優勢、資源優勢和自貿試驗區等制度優勢。通過深度參與國際競爭和合作,更有效地利用全球要素和市場資源,培育新業態,塑造新的產業鏈。

  建立合理的城市體系,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合理的城市體系是指適應城市群發展階段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職能明確的布局體系。建立合理的城市體系需要特別注意區域發展差異,重點考慮空間單元的異質性,對不同城市群因勢利導,充分利用區域協同效應打造強有力的區域增長極。例如,長三角城市群呈“一超二特三大”的布局體系,是城市層級體系較為合理的區域,應進一步加強區域協同,發揮好中心城市對中小城市和縣域的帶動作用。成渝城市群“雙核獨大”特徵突出,應重點培育和扶持中小城市,減弱中心城市的“虹吸效應”。城市群形成布局合理、層級完善的城鎮化空間布局,可以有效發揮城市群內不同城市的優勢,協調帶動周邊區域的經濟增長,使建設超大規模市場成為一個可持續的過程。

  暢通城市間聯繫,創新城市群市場一體化的體制機制。各城市應摒棄本地至上和經濟指標至上的發展觀念,協力做好城市群市場一體化體制機制建設。第一,構建綜合完善的交通網絡體系。完善現代化多層級的軌道交通網絡,暢通勞動力流動渠道;打通相鄰城市高速公路短直連接,解決城市間斷頭路導致的交通銜接不暢問題,為軌道交通運力提供有效補充,暢通產品流通渠道。第二,建立城市群層級的專業組織機構,持續清理與城市群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相悖的地方性法規和政府條例。強化反壟斷並依法查處不正當競爭行為,破除地方保護和區域壁壘,引導城市群資本、數據、技術等要素有序自由流動。第三,出台城市群統一的法律法規,提升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的法治化水平,切實保證產權保護、市場准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落到實處,共同推進城市群營商環境的不斷優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