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28日電/據科技日報報導,相比其他國家,中國擁有龐大的實體產業基礎,並正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對於人工智能技術與行業應用的深度融合有著更龐大、更迫切、更具價值的實際需求,為人工智能技術創新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創新實踐空間。這也是在大模型時代,國內產業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機遇所在。
隨著國內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相關監管政策正逐步落地,由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等七部門聯合發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於8月15日正式施行。作為我國首份針對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規範性監管文件,《辦法》以“促進生成式人工智能健康發展和規範應用”為目標,明確國家堅持發展和安全並重、促進創新和依法治理相結合的原則,對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實行包容審慎和分類分級監管。
在日益完善的監管鏈條之下,我國人工智能產業迎來合規發展新階段,正如各方專家所言,“不發展是最大的不安全”。
運用監管科技激活人工智能市場活力
“ChatGPT的問世引發了新一輪人工智能革命,人類與機器、技術與產業、虛擬與現實之間的關係發生著廣泛而深刻的改變,技術創新也給人類社會文明秩序帶來了挑戰。”近日,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主辦的“全球治理話語競賽下人工智能立法的中國方案”研討會上,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合規科技研究院院長虞偉表示。
當前全球正在進行智力話語競賽,掀起新一輪AI監管潮。虞偉介紹,歐洲正謀求AI監管領域的主導權,早早將立法提上日程。2019年歐盟委員會發布《人工智能倫理準則》,提出評價人工智能可信賴的七項標準。2020年歐盟出台《人工智能白皮書》,為人工智能的監管提供多種政策選項。今年6月14日,歐盟議會以壓倒性優勢的投票結果通過歐盟人工智能法案草案,預計在完成最終談判後正式審批通過。
南財合規科技研究院首席研究員王俊建議,我國可以在建立基於應用場景的制度、明確政府主導作用並協同社會多方治理、科學應用技術工具等方面借鑒歐洲監管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