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經濟具有巨大韌性和潛力
http://www.CRNTT.com   2023-08-27 08:43:53


   
  下階段,隨著經濟恢復向好,市場需求持續擴大,供求關係有望逐步改善。加之上年同期高基數的影響逐步消除,CPI同比漲幅將逐步回到合理水平,依據如下。
  
  其一,經濟運行持續好轉,增長動能逐漸恢復。今年以來,我國經濟承壓前行,整體回升。從全球主要經濟體發布的數據看,美國、歐元區、日本今年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分別增長1.8%、1%、1.9%。相較而言,中國經濟一季度增速4.5%,領先於主要發達經濟體。從經濟增長結構特徵看,餐飲、出行、旅遊、文化娛樂等接觸型、聚集型和場景型服務性消費快速恢復,帶動消費支出較快增長。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服務性消費比上年同期增長12.7%,快於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增速4.3個百分點。
  
  其二,居民收入穩步增長,內生動力不斷增強。今年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72元,同比增長6.5%。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357元,增長5.4%;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51元,增長7.8%。隨著經濟企穩回升,就業形勢逐步改善,促進恢復和擴大有效需求,為國民經濟持續好轉注入更強內生動力。
  
  其三,宏觀政策顯效發力,兜牢民生保障底線。今年上半年,發行專項債券21721億元,用於支持地方惠民生、補短板和強弱項,累計支持專項債券項目近2萬個,有力支撐了國家重大戰略、重大項目建設。上半年,金融機構各項貸款新增15.73萬億元,同比增加2.02萬億元。截至6月末,廣義貨幣M_2餘額287.30萬億元,比年初增加21萬億元,顯示金融體系對實體經濟和民生發展的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大。
  
  其四,科技創新生機勃勃,發展質量顯著提升。企業和經營主體加快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新技術新業態為導向,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實現技術自主可控。
  
  面對國際國內新的問題與挑戰,需要根據經濟發展內在邏輯的轉變,重塑和創新經濟增長模式。建議從戰略高度把發展和完善資本市場作為增加居民和社會財富、促進居民消費和有效需求提升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加強股市等資本市場投資功能建設,保護廣大中小投資者利益,提高投資者獲得感;強化對機構和上市公司監管,優化金融資源配置,推動股市等資本市場真正發揮其應有的價值發現功能;疏通資本市場對宏觀調控政策的傳遞和反饋渠道,充分發揮股市反映經濟發展的晴雨表功能,實現金融更好服務實體經濟。
  
  政策工具箱發揮重要作用
  
  政策紅利加快釋放,對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發揮了怎樣的重要作用?
  
  單志廣(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產業發展部主任、研究員):今年以來,我國出台了一系列利好經濟的政策措施,讓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宏觀政策與微觀政策相輔相成,政策叠加紅利加快釋放,為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撐,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一,充分發揮消費的基礎性作用。圍繞穩定大宗消費、擴大服務消費、促進農村消費、拓展新型消費、完善消費設施、優化消費環境等,從中央到地方相繼出台一系列恢復和擴大消費的政策舉措並落地顯效,有效促推人民群眾能消費、敢消費、樂消費。今年前7個月,消費增勢較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7.3%,全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10.0%,餐飲收入同比增長20.5%,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長41.7%,呈現鄉村消費恢復快於城鎮消費、線上消費恢復快於線下消費、服務消費恢復快於商品消費、新型消費恢復快於傳統消費的轉型升級態勢。
  
  也要看到,居民消費能力和消費信心仍待增強,恢復和擴大消費的基礎還需鞏固。下一階段,要進一步落實落細各項促消費政策,在打造消費爆款、創新消費場景、提升消費能力上下功夫,不斷夯實消費增長基礎。
  
  第二,充分發揮投資的關鍵性作用。各地各部門紛紛出台政策措施把擴大有效投資作為拼經濟、謀未來的重頭戲,在提升投資信心、引導投資方向、優化投資環境、調整准入門檻上精準發力。前7個月,投資規模持續擴大,中長期貸款、地方政府專項債、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等作用得到充分發揮:一是硬投資支撐有力,製造業投資同比增長5.7%,其中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投資增長39.1%,儀器儀表製造業投資增長21.9%,汽車製造業投資增長19.2%;二是新投資快速增長,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11.5%,增速比全部固定資產投資高8.1個百分點;三是大投資帶動強勁,加快實施“十四五”規劃102項重大工程及其他經濟社會重大項目建設,計劃億元及以上項目投資同比增長10.1%。
  
  也要看到,不敢投、不會投、不能投的問題仍然不同程度存在,“投現在聯動投未來”“投民生協同投產業”“政府投叠加企業投”仍是重要任務。下一階段,應進一步優化投資結構,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與未來產業培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重大民生保障等領域的投資,不斷激發民間投資活力,加大吸引外商投資。
  
  第三,最堅實的支撐是產業轉型升級。各地在促轉型升級上下更大功夫、想更多辦法、謀更好對策。總體看,產業發展態勢較好:一是工業經濟結構持續優化,前7個月,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1%,其中電氣機械和汽車行業增加值實現兩位數增長,同比分別增長15.1%和12.0%;二是高技術產業彰顯韌性,“神舟”升空、大飛機首航,帶動上半年航空、航天器及設備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2.9%,電動汽車、鋰離子電池、太陽能電池“新三樣”出口合計增長61.6%;三是產業鏈供應鏈加快強鏈補鏈,上半年半導體器件專用設備製造、電子元器件與機電組件設備製造分別增長30.9%、46.5%,工業控制計算機及系統、虛擬現實設備等產品產量分別增長34.1%、58.0%。
  
  不容忽視的是,產業轉型升級仍面臨技術堵點、成本卡點、效率難點。下一階段,要聚焦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全面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無中生有培育未來產業,做大做強戰略性新興產業,求精求特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
  
  第四,最澎湃的動能是企業主體活力。在鞏固企業紓困政策成效基礎上,今年7月份,《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發布,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進一步出台《關於實施促進民營經濟發展近期若干舉措的通知》,聚焦促進公平准入、強化要素支持、加強法治保障、優化涉企服務、營造良好氛圍等方面提出28條具體措施,讓民營經濟吃下定心丸。民營經濟得到了真金白銀的政策實惠,3.2萬億元的2900餘個投資項目推介給民間資本。今年6月末,普惠小微貸款餘額27.7萬億元,同比增長26%,金融支持小微和民營企業發展進一步落到實處。與此同時,民營企業發展信心得到明顯提升。對規模以下小微工業企業調查問卷顯示,今年二季度小微工業企業景氣指數97.8,比一季度提高2.0個點,政策惠及面連續7個季度保持在六成以上。
  
  部分民營企業與小微企業經營壓力仍然較大,下一階段,要著力提升預期信心,引導地方在創新探索過程中加快形成一批務實管用的常態化機制。

  來源:經濟日報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