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極端天氣頻發何解
http://www.CRNTT.com   2023-07-17 11:23:53


 
  張文建表示:“24小時之前對極端事件熱浪、熱帶風暴的預警,可以減少30%的損失。特別是極端事件來臨之前,可以把人員撤出來,減少人員死亡。”

  除了預報天氣,氣象界也在努力預報極端事件。但張文建提出,在早期預警這方面,應該再往前走一步——不僅把極端事件的預報做得更准,還要講清楚它們對經濟社會各個領域發展會產生什麼影響。他說:“這中間的差距如果長期存在的話,我們(氣象部門)做的很多工作最後就沒有實現經濟社會價值。”

  胡增臻說:“澳大利亞氣象局聘請了社會學家來修改他們的報告,我們(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知道這個事之後也聘請了社會學家,氣候報告的語言很通俗。除了講這些事實讓內行人知道之外,關鍵是讓社會大眾知道氣候確實在變。”

  孫穎認為,目前國內的公眾教育還非常匱乏。她說:“那天北京那麼熱,還有老太太帶著小孩出去,她根本不知道是什麼情況,她沒有這樣的意識。”

  孫穎記得,2021年鄭州下暴雨前,氣象局發布了很多紅色預警,但許多人沒當回事。2012年北京7·21特大暴雨,79人死亡,“從那以後大家知道了下暴雨的時候得在家待著,不要到處溜達,開車的時候別往高速裡面或者是比較低的地方去。”

  這是用生命代價換來的教訓。

  “跟發達國家比,我們對災害的校園教育做得少一點。如果現在從學生教起,等到這些人長大了、老了以後,整個社會的科學意識都會有比較大的提升。”孫穎說。

  而對於現階段要做的低碳、減排,每個個體都有責任,氣象組織也大有可為。

  張文建經常分享的觀點是,一個成熟的氣象組織,要既能夠為減災防災作貢獻,同時又能夠為經濟社會發展作貢獻。“經濟要發展,沒有新能源怎麼辦?這是我們氣象組織能做的更大的方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