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發展農業生產托管:開辟規模經營新道路
http://www.CRNTT.com   2023-07-13 08:22:24


 
  農業生產托管的基本要素

  文章指出,農業生產托管在本質上是指農戶或農業經營主體的生產服務外包,是農業生產性服務業以現代作業方式對小農戶傳統作業方式的替代。在托管模式下,農戶將保留土地的經營權,將一個或幾個生產環節委托給服務組織,服務組織通過規模生產幫助農戶解決“幹不了、幹不好、幹得不經濟”等問題。如果某個區域比如村集體農戶集體將生產服務統一外包,則同樣可以達到連片種植的效果。此外,農業生產托管不僅面向農業生產中的耕、種、防、收等產中環節,還可以覆蓋產前和產後環節,延長了農業產業鏈,通過一二三產業融合拓展了農業產業範疇。從當前的各種農業實踐形式看,農業生產托管是實現服務規模經營進而獲得規模報酬的有效形式,也是引導農業經營主體推進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途徑。

  從理論上看,農業生產托管源自社會分工,是社會分工的一種產物。根據“斯密定理”,當市場需求達到一定程度時便會出現專業化分工,隨著需求及市場的擴大,分工和專業化程度會不斷提高。分工和專業化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是經濟增長的源泉。但一般也認為,農業生產的內在自然屬性是其分工深化的障礙,導致其分工程度不如工業和服務業,並使得農業勞動生產率遠遠落後於第二、三產業。所以,生產托管模式的出現,在某種程度上拓展了斯密定理的適用範圍,說明農業領域同樣適用。當然,這主要是因為現代農業技術與傳統農業存在很大差別,現代農業中許多農藝與生產環節是可以分離的。總之,與“自給自足”式農戶農業生產相比,農業生產托管的專業化程度大幅加深,生產服務市場範圍有效擴大,進而提高了生產和交易效率。

  從實踐上看,農業生產托管具有明顯的優勢。首先,保持了農戶家庭經營的主體地位。農業生產托管服務讓農戶不再擔心土地的經營權讓渡問題,農戶可以自由選擇多種托管方式,適用性強,靈活性高。其次,在契約關係穩定的條件下,生產托管通過整合土地和連片種植,應用現代生產管理技術,包括全面推進機械化,從而有效降低生產成本,實現規模效益。最後,生產托管可以將勞動力從繁重的農業生產中解放出來,為勞動力轉移和農戶兼業提供前提條件。這不僅可以有效解決農戶種地問題,而且可以在保障農戶農業收入的同時獲得非農收入,同時也為擁有農機設備等現代技術的種植大戶和合作社等供給生產托管服務開辟了新的增收途徑。另外,生產托管還可以實現相對標準化的農業操作,農產品質量更加具有保障,產品更加具有競爭力。

  穩步探索農業生產托管

  文章分析,當前,中國農業生產托管模式主要有全程式、菜單式、入股式托管等形式。全程式托管中,托管服務提供方為農戶提供從“種”到“收”的全過程服務,農戶繳納服務費用後無需再投入勞動。菜單式托管中,農戶主要依據生產需求在托管服務組織提供的產前、產中和產後服務項目中進行自由選擇。入股式托管將農戶承包地折算成股份入股托管組織,生產經營交由托管組織,年底以分紅的形式獲取收益。三種模式的共同點都是為了幫助農戶而非替代農戶完成農業生產過程。

  中央財政自2017年起就通過農業生產發展資金扶持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項目,成效顯著。截至2020年,全國生產托管服務面積超過16億畝次,出現了由山西“田專家”托管服務模式形成的“屯留模式”和“吉縣模式”,“生產托管+金融保險+糧食銀行”的“蘭西模式”,優先扶持應用保護性耕作技術經營主體的“梨樹模式”,綜合治理柑橘黃龍病形成的“永春模式”等一大批群眾滿意度高、社會影響力大的農業生產托管模式。

  總之,立足中國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農業生產托管作為當前農業發展的一種新業態、新模式,是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效銜接的途徑。現階段,以農業生產托管為主要形式的服務規模經營也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包括土地碎片化、服務主體能力不強、服務市場建設不完善等,仍然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完善。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