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北京打造會館演藝新空間
http://www.CRNTT.com   2023-06-21 18:47:22


  中評社北京6月21日電/據人民網報道,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要堅持守正創新,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

  會館是北京城市發展的親歷者,也是古都文化開放融合、生生不息的重要見證。2021年,北京市研究制定《關於推動文藝院團演出進會館舊址的工作方案》,聚焦建設會館演藝新空間,促進文化空間資源與文化內容資源有效對接。8個會館先行先試,打造“會館有戲”文化品牌。本報記者走進正乙祠,通過一座戲樓的重生,探尋“會館有戲”如何在保留城市文化記憶,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發揮積極作用,讓歷史文化遺產綻放時代光彩。

  ——編 者

  場燈漸暗,聚光燈亮起。戲台前端,紗幔影影綽綽。中阮演奏家馮滿天指尖輕動,琴音空靈,在古老戲樓回響。

  4月初,位於北京市西城區的正乙祠戲樓,一場名為《古祠聽春》的阮鹹音樂會在此奏響,“正乙祠重張一周年演出月”由此開啓。走過300餘年歲月的會館,迎接八方來客。

  在雕梁畫棟間聽檀板清歌,品悠長戲韵,不只是正乙祠這座會館的專屬。作為歷史上專供同鄉或同業人士聚會、寄寓的場所,會館曾匯聚起豐富的地域文化,是北京獨特的歷史文化遺產,也是首都文化開放融合、生生不息的重要見證。曾多達數百座的會館建築大多已被拆除,僅有57座留存至今。

  激活會館,也是激活古都的文化脈動。隨著“會館有戲”文化品牌的不斷擦亮,北京有越來越多的會館成為演藝新空間。一座座會館,見證古與今的碰撞、建築與藝術的交融。

  是複歸,也是新生<nextpage>

  北京中軸綫兩側,成百上千條胡同縱橫交錯,大小不一的會館與名人故居、歷史遺址、四合院、老字號等歷史遺跡星羅棋布,交織出古都文化的千姿百態。

  “正乙祠重張一周年演出月”開始前,北方昆曲劇院導演、正乙祠戲樓總經理張鵬正指揮工人往戲台兩側的墻面貼金箔。這是最後一道“裝扮”工序。

  一切就緒。張鵬發了一條朋友圈:“正乙祠戲樓准備得差不多了,座兒們,准備好了嗎?”

  始建於清代康熙年間的正乙祠,也稱“銀號會館”或“浙江錢業會館”。推開大門,繞過影壁,便是兩層戲樓。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整體木結構的室內劇場,被稱為“中國戲樓的活化石”。

  隨著老城保護不斷深入,如何使中軸綫歷史文物和文化資源煥發時代活力,推動老城整體保護與複興,使之成為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地區,如何使古韵新貌深度相融,北京一直在探索。

  2021年下半年,北京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領導小組研究制定《關於推動文藝院團演出進會館舊址的工作方案》,聚焦建設會館演藝新空間。8個會館先行先試,打造“會館有戲”文化品牌,實現以演促用、以用促建、以建促保。

  “會館,從來就是一個‘有戲’的地方。”2021年9月,“會館有戲”系列演出活動在湖廣會館開啓時,北京演藝集團副總經理董寧說。<nextpage>

  演劇,一直是會館的諸多歷史功能之一。北京師範大學文化創新與傳播研究院副教授張佰明介紹,會館中響起的絲竹鑼鼓,撫慰游子思鄉之情、敦睦同鄉之誼。

  “八千觴秋月春風盡消磨蝴蝶夢中琵琶弦上,百五副金樽檀板都付與桃花扇底燕子燈前”。透過戲台上的這副楹聯,人們仍得以想象正乙祠昔日的繁盛。

  2019年,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將正乙祠交由北方昆曲劇院修繕、運營及使用。2022年4月,正乙祠戲樓重張啓幕。古韵喚醒,弦音再續。

  這一刻,正乙祠等了許多年。

  走進文物古建,觸摸城市的溫度。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保護,會館與戲劇的重逢,是賡續也是創新,是複歸也是新生。

  有匠心,更有敬心

  4月19日晚7點,“觀其複”版昆曲《憐香伴》開演。檢票處,門票讓人眼前一亮。票面參考銀票樣式設計,正中竪排印有“憑票即付正乙祠戲樓一席”幾個大字,精巧別致。

  “每次演出,觀衆都可以在票上印一枚刻有劇目名稱的印章,集齊10個印章,就能兌換一張演出票。”張鵬說,“我們的定位是小而精、小而雅、小而美,希望觀衆從走進正乙祠的那一刻起,就獲得沉浸式體驗,能從每一個細節裡感受到古建築和藝術交相輝映的魅力。”

  留心探尋,就能發現那些頗具巧思的細節。

  采用LED冷光源的燈帶被藏在樓梯邊、廊柱旁,白天不影響美觀,夜晚則點亮戲樓。<nextpage>

  精致的吊頂扣板不只是裝飾,其中一些還鑽有細密的小孔,作為“隱形”送風口,為戲樓內送來清涼。

  游廊中“柿柿如意”“花開富貴”的裝飾畫、藏在戲台上的升降多媒體紗幕投影……點滴匠心匯聚,充盈古韵的古戲樓,又增添了新色彩。

  匠心背後,更有對文物的敬心。

  要讓一座有300多年歷史的戲樓適合當下的演出方式、演出條件、觀演習慣,改造必不可少。

  然而,使用不可移動文物,必須遵循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不能改變主體結構,不能造成不可逆的影響。

  “具體來說就是不能在墻上釘釘子,梁、柱上不能安裝任何設施,所有電綫也不能和木質結構直接接觸。”張鵬說。

  難題也來自於此。

  現在,演出大多在晚上,燈光成了必備。主體結構不能動,燈架在哪裡呢?

  在戲台二層天井的圍欄上加裝架子,頂光燈有了著落;二樓看台裝上落地高架,側光燈安裝齊備。但面光燈裝在哪,張鵬著實犯了難。<nextpage>

  絞盡腦汁,北方昆曲劇院的工作人員將目光投向了戲樓墻外。正乙祠戲樓為二層卷棚懸山頂,兩層屋檐間有一排窗戶。就在這排窗戶外,他們設計了一個“燈光房”。用木板釘成一排箱子,將燈具裝在其中,透過玻璃窗打光。木箱外側為推拉窗,兩側鑽孔并安裝排風扇散熱,頂部裝有加長加寬的擋雨板。

  兩年多的修繕時間裡,像這樣的難題,他們遇見過許多次。解決方式在變通,原則卻從未改變。

  整體保護、最少幹預、修舊如舊、活化利用。

  這是每一處改造都遵循的思路,也是對待古建築、老宅子、老街區的珍愛之心,對老城整體保護與留存城市記憶的珍而重之。

  “修繕正乙祠,我們堅持盡量保持原汁原味,讓觀衆能够充分感受正乙祠的古典美。”北方昆曲劇院院長楊鳳一說。

  堅持沒有白費。

  莊重的朱漆、繁複的彩繪、精巧的戲台,悠悠古韵令人流連。就座看戲,觀衆席與戲台最近不過三四米,望著台上水袖飛舞,觀衆也仿佛成了劇中人。

  北方昆曲劇院黨總支書記孫明磊很欣慰:“最好的文物保護是邊使用邊修繕,只有讓更多的觀衆走進來,才能讓正乙祠產生自主造血功能。”

  要有戲,還要“有戲”

  一曲《梁祝》行至尾聲。忽然,兩束聚光燈亮起,飾演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兩名昆曲演員緩緩走上戲台二層。煙霧彌漫飄灑,繚繞在戲台周圍,最後一個音符落下,演員執手亮相,掌聲響起,餘音繞梁。<nextpage>

  小提琴演奏家柴亮帶來的音樂會為“正乙祠重張一周年演出月”畫上了句號。既有莫扎特的曲目,也有耳熟能詳的《梁祝》,老木板舞台與風格多樣的音樂交匯共鳴。

  “戲樓是極具中國審美特點的舞台呈現載體,希望有多種藝術形式走進戲樓,碰撞、融合,擦出新的火花。”張鵬說。

  驚喜,不只在正乙祠。

  在顔料會館,北京演藝集團的常態化演出與觀衆每周相約;在福州新館,除了看展覽,還能在北京曲劇《林則徐在北京》中走進歷史,收獲感悟;在湖廣會館,沉浸式演出“遇見湖廣”讓人們感受戲曲魅力,觸摸歷史印記……

  在張佰明看來,會館的魅力在於其歷史印記,需要進一步挖掘會館獨具的地方特色文化標簽。

  如果將地圖上的各個會館連在一起,一個“腳印”躍然眼前。在京城土地印下足跡的會館,至今仍回蕩著歷史文化不曾遠去的足音。張佰明覺得,未來,或許可以建起一條“會館文化帶”,匯聚更多精品演出,帶動文化消費升級,也讓更多人領略會館的魅力。

  前不久發布的《東城區煥發會館文化活力夥伴計劃》提出,與會館原發地攜手,打造會館文化體驗群落、建設會館文化消費體驗街區。比如,東城區與廣東韶關簽訂合作意向書,推進韶州會館規劃設計,為會館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有聲、有形、有感”的文化體驗從一方館舍輻射開來,讓傳統文化街區更加生動。

  在孫明磊眼中,會館,不僅要有戲,還要“有戲”(事情能成之意)。<nextpage>

  如何突破會館活化的邊界、連接更多文化資源與要素、推進市場化運營……想要真正盤活會館資源,探索的空間依舊廣闊。

  “接下來,我們將著力研究會館常態化演出機制,探索實現會館市場化運作的實施路徑。”進一步明晰演出許可實施路徑,引入社會力量,形成激勵機制……北京市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充分激發文物活力,打通會館活化利用“最後一公裡”,一系列舉措正在路上。

  一面是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一面是與時俱進、勇於創新。“會館有戲”尋找著保護與利用、歷史與現實間的“最大公約數”,以多彩的樣貌,展現著堅持老城保護和有機更新相銜接、內涵挖掘和活化利用相統一的生動實踐。

  “我們正在探索引入名家講壇和體驗活動,還准備在秋天舉辦古戲樓展演季,開發文創產品……”演出月結束,張鵬還有著長長的計劃表。

  “希望讓更多人走進會館、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看著台上演員的一顰一笑,張鵬覺得,300多年間,這座古戲樓仿佛從未變過;而他也真切地感到,這裡的一切,正隨著聲聲鑼鼓,愈加靈動起來。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