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三秦主播活躍在非遺“新舞台”
http://www.CRNTT.com   2023-06-14 09:06:29


 
  線上演出擴大受眾面

  自幼學習秦腔的張晶琪從2019年開始接觸抖音,第一場直播,不善言辭的他“一段接著一段唱,連續唱了30多段戲”,就這樣認認真真地堅持了幾年。目前,張晶琪的直播間平均約2000人同時在線觀看,最多時達到了3800人。圈內的朋友向他感慨:“你一場直播的觀眾,頂得上一群人線下演一星期了。”

  隨著直播觀眾數量增長,互動交流也多了起來。觀眾的一句“秦腔還是太古老了,感覺有些遙遠”讓張晶琪開始思考:如何借助短視頻平台,讓更多人認識並喜愛陝西傳統戲曲?“苦思冥想了很久,我決定嘗試‘歌詞套曲’,用傳統戲曲的唱法來演繹大家熟知的流行音樂。”張晶琪介紹,眉戶戲唱法的《忘情水》自上線以來,得到了各年齡層粉絲的喜愛,他也借此向粉絲們普及眉戶戲與其他陝西劇種的背景知識。

  現在,張晶琪還通過“老戲新唱”的方式,自己寫詞創作,把發生在身邊的事搬上舞台,進一步拉近傳統戲曲與年輕觀眾的距離。

  同樣通過直播擴大了非遺受眾面的,還有25歲的西安音樂學院畢業生駱欣穎。她從去年8月底開始直播板胡演奏,如今已經收穫2.6萬粉絲,最高一次直播場觀人數達13.6萬,同時在線人數超2000人。“相較於線下演出,線上直播讓表演者與觀眾有了更多溝通交流的機會,在表演間隙通過彈幕和大家聊聊天、說說話,跟觀眾的距離更近了。”駱欣穎說。

  近年來,秦腔、陝北民歌、商洛花鼓等陝西非遺通過直播、短視頻屢屢“出圈”。截至今年5月,抖音平台上1126萬條陝西非遺短視頻收穫用戶點贊12億次,超57萬場的陝西非遺直播共創造了3185萬小時的用戶觀看記錄。

  直播激活傳統技藝

  西安鼓樂是流傳於西安及周邊地區的傳統音樂,演奏樂器眾多,曲目豐富,莊重高雅,被稱為“唐朝交響樂”,2009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然而,西安鼓樂也曾一度面臨後繼乏人的窘迫局面。“我的師父用2年時間免費招收了上百名學生,但最終堅持下來的僅有18人。”在東倉鼓樂社主管齊興峰看來,傳統文化的發展不能只靠“輸血”,“鼓樂人要學會自己找出路”。

  2022年4月,東倉鼓樂社開始嘗試直播。齊興峰告訴記者,他們挑選了一批符合唐風審美的鼓樂演員參與短視頻與直播創作,相關內容傳播效果很好,現已收穫70多萬粉絲,去年作品播放量達4.2億次,累計將近6000萬觀眾訪問過東倉鼓樂社的直播間。

  “當非遺技藝與短視頻結合,我們發現傳統技藝活起來了,獲得了年輕人的認同。還有丹麥觀眾在看了短視頻後,特地到我們的表演現場來體驗鼓樂演奏。”齊興峰說,“我們逐漸增加了短視頻和直播中傳統樂曲的演出比例,粉絲數不但沒有下降,而且還在繼續增長。”

  23歲的李雅芝是來自漢中市南鄭區漢調桄桄傳承發展中心的一位青年演員。她在抖音平台上的戲曲換裝、流行音樂加上戲曲身段展示等短視頻內容深受歡迎,讓很多人得以瞭解漢調桄桄這一流行於陝南地區的古老劇種。

  “全國現在僅有1家劇團還在演出漢調桄桄,還在學漢調桄桄的年輕演員不到60人。看到漢調桄桄的演員、戲迷越來越少,我特別著急。”李雅芝說,當時瞭解到一些瀕危劇種在短視頻平台直播,心想“我們漢調桄桄也可以”,於是從2022年10月開始接觸短視頻和直播。隨著直播場次增多,直播間的粉絲也越來越多。一場直播可以輕鬆獲得數萬點贊,最多的一次點贊量超過了7萬。非遺內容的年輕化嘗試得到了觀眾認可,李雅芝感到很欣慰。“大家紛紛在評論區表達對漢調桄桄的喜愛,我深感傳承的責任重大。”她說。

  多元收入反哺非遺傳承

  這些陝西非遺不僅在抖音平台收穫大量關注和點贊,還獲得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收入。據統計,過去一年,64%的陝西非遺主播獲打賞支持,打賞金額同比增長100%,其中,秦腔、陝北民歌、眉戶戲、陝北說書等位居獲得打賞的陝西非遺項目前列。

  “粉絲們說‘打賞就是我們看戲的門票’,這句話讓我覺得很暖心。”李雅芝說,自己用這些收入添置了聲卡、投影儀等直播設備,“未來打算借助這些設備進一步提升直播品質,同時拍攝更多具有漢中特色的短視頻內容。”

  西安古琴斷紋髹漆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古琴主播蔡偉藝的抖音小店賣出了2萬多件商品。他將這些收入全部捐出,供更多學生免費學習古琴。“每次直播,我都會先向觀眾普及古琴知識再開始演奏,短視頻平台使古琴獲得了更高的關注度。”蔡偉藝說,“希望以後有更多專業運營人員加入進來,助力非遺內容的廣泛傳播。”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李彪認為,“Z世代”的文化消費使地方戲曲、民樂從業者切實獲得收入,小眾非遺項目由此跨地域打開市場,湧出經濟“活水”,激發產業活性。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研究員冷凇表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在非遺上都有所體現,非遺+生態、非遺+鄉村振興、非遺+文旅等“非遺+”的多元打開方式展現了新時代中國面貌。非遺在傳承與創新之中已拉動萬億元級的市場,下一步,不僅要讓小眾非遺借直播、短視頻走出鄉野,更要改善各地從業者的創作、生存環境,讓他們的傳藝之路更可持續。

  “非遺技藝傳承的根本在人。觀眾通過文化消費主動參與非遺的關注與保護;主播不斷更新表演形式、升級作品形態回饋觀眾;直播帶貨為非遺傳承人實現市場增收,如此才能激活傳統文化的內生動力,真正實現代代相傳。”冷凇說。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