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整理老戲譜 創排新劇目 國家級非遺迷糊戲
http://www.CRNTT.com   2023-04-13 11:01:38


遊客在榆林老街的非遺大集上欣賞剪紙技藝(2月17日攝)。(圖片來源:新華社)
  中評社北京4月13日電/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芳草湖農場的社區文化活動室裡,二胡、板胡、笛子等的音調高低錯落,演員臉上塗著厚厚的油彩,身著戲服,登台演唱。咿咿呀呀的戲腔時高時低,洋溢著濃濃的陝西方言味道。

  這就是國家級非遺迷糊戲。迷糊戲原稱“眉戶”,是陝西主要戲曲劇種之一,傳入新疆後,經過100多年的發展演變,成為深受新疆人民喜愛的戲曲劇種,被稱為迷糊戲。

  舞台上,旦角演員蔣紅清尤其出彩,身段、唱腔都很專業。當問起啥時候入行,蔣紅清笑了:“我沒專業學過。因為喜歡,這幾年才開始接觸。”蔣紅清說,迷糊戲的曲調十分好聽。自己聽著聽著,就唱起來了,唱著唱著,就有了上台演出的衝動。

  老生演員是66歲的狄光照,也是迷糊戲的傳承人。“迷糊戲跟別的戲不太一樣。一方面,它來源於鄉土,是老百姓排解鄉愁、自娛自樂的小調,大家都能唱。鼎盛時期這裡幾乎人人都會唱幾句。”狄光照說,“另一方面,想要唱好又很難,它的音調高低起伏,大量運用裝飾音,而這也正是迷糊戲好聽的原因。”

  100多年前,迷糊戲在新疆伊犁、昌吉和南疆部分地區出現。興盛時,城鄉百姓逢年過節、婚喪嫁娶,都會唱迷糊戲、聽迷糊戲。時光流轉,迷糊戲一度衰落。2007年以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五家渠市組織力量對迷糊戲進行搶救、挖掘、整理。2008年6月,眉戶(迷糊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優秀傳統文化不能丟在我們手裡。”當地迷糊戲劇團負責人高飛元說,他們找到很多過去的戲曲磁帶,一點一點聽寫出傳統戲譜,整理成文,還編寫了許多展現當代幸福生活的新戲,也受到了觀眾的歡迎。

  這個由愛好者們組成的劇團,每周都會到學校給孩子們演出教學,“會唱會聽的孩子越來越多了,還有10多個孩子主動要求學習這門非遺。”高飛元說,劇團成員堅持每周排練3次,還會到基層義務演出。

  “每次演出,台下觀眾都坐得滿滿當當。”蔣紅清說,迷糊戲,生命力強著呢。(來源:人民日報)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