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提振工業經濟的活力和張力
http://www.CRNTT.com   2023-06-14 08:38:20


  中評社北京6月14日電/新形勢下,工業經濟仍是國民經濟的基石,但面臨的新挑戰和新問題更為複雜。提振工業經濟,要有新思維、新戰略。
  
  經濟日報發表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金碚文章認為,新時期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徵是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須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對於工業經濟而言,意味著以工具理性主導的增長目標優先取向,要更多轉向對社會直接福利目標的關切。儘管增長、利潤、GDP等工具理性目標仍然重要,甚至仍是觀察工業經濟形勢的顯示性指標,但是追求工具理性指標不能損害社會直接福利目標的實現。工業不僅是實現增長的工具,而且必須以人為本。以環境為例,“金山銀山”代表工具理性目標,“綠水青山”代表直接福利目標。提振工業經濟,必須在工具理性目標與直接福利目標間進行權衡。
  
  文章表示,在這樣的新形勢下,工業經濟的增長取向會承受一定資源環境壓力,不僅表現為治污達標和環境保護成本提高,而且表現為產業布局和各類制度安排、監管要求更為嚴格,決策流程可能更長。工業經濟更具環境友好、社會友好的取向,相應地對技術創新和規則調適提出了更高要求。這是“成長的煩惱”,也有“進取的風險”。一方面,技術迭代的效果具有不確定性。技術改進既有不可不為的必要性,又有投入回報的不可預測性。另一方面,制度性交易成本可能增加。在規則博弈中,既有爭取獲得各種補貼的可能性,又可能受到處罰。企業如果感覺“婆婆”多,“依賴性”高,那麼創新意願可能削弱。
  
  這些情況在財務層面表現為,經營性和投資性資金流轉均有不暢之憂。最直觀的現象是,企業賬期普遍延長,資金拖欠屢現,經濟運行的流動性滯緩。這實際上就是經濟社會秩序的“承諾效率”下降,使市場運行的暢通性受阻。進而直接表現為,一些宏觀經濟(擴張性)調節手段未能獲得預期效果,例如,貨幣投放的流動性受阻,減弱消費和投資需求的拉動力。再如,當工業經濟增長恢復時,利潤狀況卻不盡如人意。1-4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同比下降20.6%。究其原因,不僅有技術效率問題,也在更大程度上反映了運行效率問題。以上觀察提示我們,提振工業經濟的增長活力和創新性張力,需要更具針對性的對策。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