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29日電/在互聯網領域,百度、阿里、騰訊這3家科技公司分別引領我國的搜索、電商、遊戲和社交領域。“BAT”的簡稱常常被大家掛在嘴邊,這是對它們商業地位的高度認可。巧合的是,最近汽車界也冒出一個“BAT”,其熱度大有超越“蔚小理”之勢。
所謂汽車界“BAT”,是指比亞迪(BYD)、埃安(AION)和特斯拉(Tesla)。乘聯會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4月份,我國新能源廠商零售銷量排行榜中,比亞迪、埃安和特斯拉躍居前三強,構成新能源汽車第一梯隊。如果以首字母排列,正好組成“BAT”。而且這3家企業既有民企,又有國企,還有外企,被認為具有一定代表性。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蔚小理”都是國內新能源汽車行業的代名詞。作為國內新能源汽車的領跑者,“蔚小理”從造車理念、產品定義、用戶服務和資本運營等方面,為汽車產業變革注入新動能、帶來新氣象,極大地提升了公眾對新能源汽車的認知度。不過,隨著補貼全面退坡,國內傳統車企、外資企業和合資企業紛紛發力,純電動、插混和增程式產品競相湧現,新勢力與舊勢力不再分界,行業洗牌日益加劇。當前,不僅“蔚小理”本身銷量出現分化,整個市場競爭格局也在深刻調整。“BAT”躍居第一陣營,而“蔚小理”逐漸掉隊,就是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白熱化的產物,也是馬太效應在行業的顯現。
“比特”領跑,不難理解。比亞迪通過多年在汽車製造、電池,甚至半導體領域深耕,率先實現產品“油電同價”,去年奪得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冠軍。特斯拉則通過一系列顛覆式創新,依托Model 3、Model Y兩款明星車型,蟬聯全球純電動汽車銷量冠軍。
反而是埃安的後來居上,讓人有些看不懂。畢竟,汽車是一個充分競爭的行業,國企身處其中並不占優勢。更何況,埃安成立僅5年。不過,只要稍加思考,就會發現埃安的“搶位”並非不符合市場邏輯。從產品上來說,埃安與比亞迪、特斯拉一樣,主力產品價格在10萬元至30萬元,這恰恰是當前新能源汽車增長最快、最主流的市場。當然,如果僅有產品精準定位,而沒有核心技術的有效支撐,產品也難有市場競爭力。與比亞迪的刀片電池、DM-i超混、e平台3.0等對產品的技術賦能相比,埃安的彈匣電池、誇克電驅、星靈電子電氣架構等同樣實現了對產品的技術升級,可謂異曲同工。
更要看到,汽車產業的創新從來都不只是產品和技術,還有管理。去年一些第三方機構和媒體對汽車企業銷量進行排名時,已將埃安列入造車新勢力陣營。理由在於,雖然埃安在性質上屬於國企,但近年來通過混改,推動研產銷一體、員工持股、引入戰投,早已實現體制機制的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