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完善品牌發展軟環境
http://www.CRNTT.com   2023-05-17 08:37:17


  中評社北京5月17日電/2023年中國品牌日活動日前在上海世博展覽館開幕,900多家地方遴選品牌企業和38家中央企業線下參加同步舉行的中國品牌博覽會,集中展示了一批“大國重器”“科技利器”,為推動更多中國品牌走向世界、提高中國品牌影響力提供了機遇和平台。此前印發的《質量強國建設綱要》指出,要著力推動品牌建設,圍繞實施中國精品培育行動、提升品牌建設軟實力、辦好“中國品牌日”系列活動三個方面,對中國品牌建設工程進行部署。

  經濟日報發表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管理科學與工程系教授劉虎沉文章表示,作為質量強國的戰略重點,品牌建設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抓手,是新時代推動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的關鍵決策。
  
  文章分析,品牌和質量是辯證統一的,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一方面,質量是品牌的內核。一個好的品牌是建立在高質量產品和服務基礎上的,脫離了質量的品牌,即便有高超的營銷手段,從長遠來看也存在流量反噬和口碑崩塌的風險。另一方面,品牌是質量的載體。打造優勢品牌是企業拓寬市場、增強用戶黏性、提高盈利能力的重要途徑,為進一步推動產品和服務創新、提高供給質量創造了良好條件。在新發展階段,為更好推進質量強國建設,應把握好品牌和質量的系統性、整體性、協調性,以品牌建設開啟質量強國新篇章。
  
  近年來,隨著中國品牌日活動的持續深入開展,各地區、各部門積極探索自主品牌建設新路徑,在全社會營造重視品牌、尊重品牌、關愛品牌的濃厚氛圍,為各行各業的品牌企業搭建宣傳推介和國際交流的平台,逐步破解“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在此期間,老字號煥新升級,新銳品牌競相湧現,贏得了消費者的關注和青睞。雖然中國的品牌建設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品牌的影響力、輻射力和帶動力還沒有完全釋放。此外,目前品牌發展的“軟環境”還不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尚不健全,市場監管缺位、錯位,導致企業維權難、成本高,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中國自主品牌的培育和發展。

  文章提出,要立足於產品、服務質量,通過品牌價值評價體系和品牌發展長效機制的雙重保障,打造具有持久生命力的品牌,讓品牌更好助力質量強國建設再上新台階。
  
  其一,提高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質量。質量是品牌的基石,也是企業生存發展的根本。衹有保證產品、服務的質量,才能使品牌經受住市場和時間的檢驗。在品牌建設中,應將質量置於首位,打好監管和服務的“組合拳”。以信用、數字化賦能質量監管,打造政府主導,企業、行業協會、第三方機構、消費者共同參與的協同監管模式。加大力度推廣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服務,借助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拓寬質量基礎設施的應用場景,為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質量協同服務。
  
  其二,完善品牌價值評價體系。品牌價值是品牌的核心,是品牌區別於同類競品的重要標誌。隨著中國品牌進入新的增長階段,依靠單一流量紅利或渠道的方式已不適用於當前的市場環境,必須讓品牌增長的驅動力回歸到品牌價值本質上。為有效發揮品牌價值作用,應充分理解其內涵與實施路徑,鼓勵高校和企業協同開展品牌理論、價值評價研究,建立一套科學的品牌價值評價標準。在品牌價值評估工作中,應始終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的原則,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緊密結合,實現品牌價值評估的市場化運作。
  
  其三,形成品牌發展長效機制。作為溝通消費者和品牌的紐帶,品牌的文化內涵通過滿足消費者的感性需求,促成消費者和品牌間的長期良性互動。應以品牌定位為導向,積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可持續、環保等價值導向融入品牌,達成品牌與消費者價值觀的深度契合,形成品牌可持續增長的內生動力。健全品牌發展法律法規,加大力度打擊商標侵權、品牌仿冒等違法行為,提升“軟環境”。著力推動區域品牌建設,充分利用各地區資源禀賦,盤活土地、數據、人才、基礎設施等資源要素,改善“硬環境”。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