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產業轉移”,中國如何應對?
http://www.CRNTT.com   2023-04-23 16:09:55


  中評社北京4月23日電/據中國新聞周刊報導,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會長克雷格·艾倫發現,疫情結束後,外資企業CEO們非常積極地關注著中國市場,但視角發生了改變,“包括美國、歐洲、日本的CEO們,都在努力說服他們的董事會增加在華投資。”

  這與疫情三年期間的情況截然不同。“他們以為在中國投資存在風險,而未來回報率有可能會降低,三年疫情讓很多高管無法到訪中國,沒辦法到中國看望他們的員工、訪問相關客戶,這進一步惡化了董事會(對在華投資)的看法。”克雷格·艾倫在3月25日舉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3年年會上表示。

  另據中國美國商會發布的《中國商務環境調查報告》,儘管約74%的受訪企業承諾繼續深耕中國市場,但自新冠疫情以來,正在考慮或已經開始將生產和採購等環節轉移至中國境外的企業數量首次增加了10個百分點。調查顯示,近六成受訪企業表示,風險管理和嚴格的疫情防控措施是其公司考慮轉移產能的主要因素。

  面對諸多挑戰,外資企業仍表現出了增長韌性。據商務部統計數據分析,中國引資規模再創歷史新高,在2021年兩位數增長的基礎上,2022年吸收外資繼續保持穩定增長,實際使用外資首次超過1.2萬億元,按可比口徑同比增長6.3%。以美元計達到了1891.3億美元,增長8%,引資規模依然保持世界前列。

  “大多數外資企業表示中國仍是他們供應鏈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大多數人喜歡在這裡工作。”中國美國商會總裁何邁可說,正在或準備擁抱新市場的公司是什麼類型、轉移了哪些產能或部門、他們為什麼離開,既有共性原因,也有企業自身的考慮,不能一概而論。

  “孔雀東南飛”,未必是壞事

  中印越電子協會(CMA)秘書長楊述成近期剛帶領一支120人組成的商務考察團結束在越南的走訪,團隊全員為中資企業,來自電子、手機、汽車、儲能、光伏等多個行業,甚至還有一部分想赴越考察的企業主因為滿員而未能成行。

  “很多行業企業出海早已開始,並非疫情後才有的現象。”楊述成以智能手機為例介紹說,大多品牌從2015年前後出海,因為國內智能手機市場已趨於飽和狀態,而產品端又沒有革命性技術出現,不能刺激新的消費需求,因此要到海外尋找新的市場。相比之下,在中國運營的外資企業在其他國家進行市場布局的時間更早、生產更具規模性。

  早在2012年10月,三星集團會長李健熙曾訪問越南,推動“越南第二工廠”的投資項目。三星電子一位公司高管曾在媒體上透露,在越南建廠的最大考慮因素是“成本”,當時中國的人工費用上漲,價格競爭力下降,而“新工廠設在越南北部的農業大省太原省,不僅與越南主要大城市交通方便,而且勞動力充足,能夠降低人力成本。”

  截至目前,三星在越南投資了約180億美元,擁有6家工廠,其中2家專注於智能手機的製造,產品用於供應北美和歐洲市場。2021年,越南產的三星手機占該公司總產能60%,雖然近年來三星一再削減越南智能手機產量,但據越南政府人士消息,2023年越南三星工廠的智能手機產能占比仍在40%。

  與此同時,三星在中國的工廠接連關閉。2019年9月底,三星宣布暫停在中國最後一座手機工廠的生產,這家位於廣東惠州的工廠成立於1992年,曾是三星全球最大的手機生產基地。隨後,2020年8月,三星關閉了在中國的最後一家電腦工廠,2020年11月底,三星又關閉了在天津的電視工廠,這是三星在中國的唯一一座電視工廠。

  蘋果也在開展在中國以外市場的布局。先是於2020年將部分Airpods的生產線從中國遷移至越南,去年6月,又將平板電腦“iPad”的部分生產由中國轉移到越南。另據路透社報導,蘋果將在“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機市場”印度生產iPhone 14。摩根大通分析師預計,到2025年,中國境外生產的蘋果產品占比將提升至25%,這些產品包括Mac、iPad、Apple Watch和AirPods。

  “中資企業到海外建廠更多是為了提升國際競爭力,而大多數外資企業將部分產能轉移到中國以外地區的目的明顯不同。”楊述成分析說,這些跨國公司大多將海外市場作為生產跳板,以便將產品出口到歐美日韓等國家。

  繼佳能去年關閉部分中國產線之後,另一家相機大廠索尼也將大部分相機產線遷至泰國。據日本媒體報導,此前索尼從中國和泰國的2個基地向全球出口,但以後中國工廠將僅生產面向中國市場的產品,在日美歐等中國以外銷售的相機幾乎全部轉為在泰國工廠生產。

  “最近一段時期,一些產業看上去有‘孔雀東南飛’的跡象,轉移到了東南亞等地區,這裡面有多重因素。”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3年年會上,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分析說,一是美國對華搞貿易戰,到現在為止,加征的關稅絕大多數仍未取消,很多原來“在中國、為美國”的產業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轉移,轉移到東南亞去了,目的是為了取得原產地認證,規避關稅壁壘。二是東南亞一些國家的綜合要素成本短期內的確有一定比較優勢。這些年來中國的土地成本、勞動力成本的確有所上升,這是事實。三是東南亞一些國家如越南加入了不少自由貿易協定,自己也採取了很多力度比中國還大的稅收優惠措施。四是《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生效後,利用原產地累加規則,一些企業即使搬到東南亞了,也可以免關稅進入中國內地市場,即實現“在東南亞、為中國”。

  除了電子行業,不少鞋服品牌也在轉向東南亞市場。2010年之後,越南逐漸取代中國成為阿迪達斯、耐克等運動品牌的鞋類最大生產地,到2020年,越南生產了阿迪達斯四成的鞋子,耐克一半以上鞋類產品來自越南。

  “從長遠來看,這種現象未必是壞事。”黃奇帆分析,一是轉移出去的不少產業是中國自己的民營企業,出於規避關稅壁壘的考慮,適當調整布局,無可厚非。二是目前轉移出去的企業多以服裝鞋帽等對關稅壁壘比較敏感的低附加值產品為主,雖有一些電子元器件,多以裝配組裝為主,這也是適應東南亞國家所處發展階段所需要的。而對中國主力出口的機電產品等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產品,關稅壁壘不會形成大的影響。這幾年對美出口不降反升就是例證。

  三星在關閉惠州手機工廠時發表的一份聲明也驗證了上述分析。三星表示,其在華產業布局已經轉型為符合中國政府指導方向的高端製造產業,(到2020年)前6年在華高端產業持續投資,金額超200億美元,遠高於產業調整的金額,以後也將持續在華進行高端產業的投資。現實中,三星在大量關閉低端製造工廠的同時,陸續在蘇州、西安和天津等地部署半導體生產工廠,聚焦高科技領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