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鐵牛”進得去 良田耕出來
http://www.CRNTT.com   2023-03-20 10:43:53


 
  宜機化改造  整合零散地塊

  拖拉機轟鳴,不一會兒,10畝地已耕種大半。“我家田地不相連,大的不過一兩畝,小的衹有兩三分。過去,哪敢想能用上大機器。”在德勝村,輝騰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陳曉彬說。

  德勝村位於丘陵地區,地塊零碎。“過去使用微耕機,一天下來,手都抬不起,還是要買中大型農機。”2017年,陳曉彬一買就是4台,準備大幹一場。

  然而沒過多久,陳曉彬傻了眼。田塊與田塊之間沒有耕作道,需要開路架梯,機器側翻事故時有發生。一來二去,農機只能閑置。

  “重慶戶均耕地不足5畝,60%農戶的耕地分散在3處以上,零碎土地間不通路,就用不了中大型農機。”重慶市農業農村委農機化處一級調研員胡臘全說,“規模化流轉土地,是宜機化改造的前提。”

  2020年,德勝村集中連片流轉500畝土地,並進行宜機化改造。整治後的旱地梯台層層叠叠、向上延伸,寬敞的機耕道將每層梯台連接,分散的土地間也有了生產道路連通。

  2015年起,重慶著眼於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探索推進丘陵山區農田宜機化改造。截至2022年底,重慶已對110萬餘畝農田進行了宜機化改造,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由“十二五”初期的26%提高到“十三五”末的52%。

  路相通、田相連、地成片。輝騰農機專業合作社的大中型農機終於有了用武之地,每年為周邊村民開展1.5萬畝農田的作業服務。“現在90馬力的拖拉機都不夠用,我們今年還要多購置幾台大型農機。”陳曉彬說。

  本土化創新  滿足地域需求

  “老何,我家機器老是陷進土裡,麻煩把你那個‘土機器’借我用用。”

  “要得,我明天借給你嘛。”記者在涪陵區馬武鎮石朝門村採訪時,不時有農戶上門,找重慶市級農機“土專家”何國全借獨家農機。

  村民口中的“土機器”,是何國全針對輪式拖拉機陷車問題發明的簡易農機。涪陵區農田建設和農機推廣服務中心主任潘學銳介紹,涪陵區農業農村委成立了農田宜機化改造工作小組,邀請“土專家”開展農機本地化改造,確保改造質量。何國全就是工作小組中的一員。

  “針對梯田改造的成本問題,我還創新了大小挖機加推機工作的方式,每畝梯田的改造成本比過去至少節約2000元。”何國全滿是自豪。

  “農田宜機化改造後,農機的數量和品種都大幅增加。在農機的推廣過程中遇到技術問題,我們就請專家來解決。”潘學銳說。

  在重慶農業科學院,農機所所長龐有倫同樣在思考丘陵山區農機本土化問題。“重慶丘陵山區多為小塊耕地、黏性土壤。”龐有倫說,“輪式拖拉機碾壓犁底層,水田泥腳一年比一年深,機器容易下陷。”為此,龐有倫團隊研發出30馬力水旱通用輕型履帶拖拉機,能滿足水田和旱地多場景作業需求。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