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助力高質量發展
http://www.CRNTT.com   2023-03-04 14:05:50


  中評社北京3月4日電/光明網發布文章表示,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並就此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這為我國推動基礎研究實現高質量發展指明了前行方向,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了重要指引。

  加大基礎研究投入,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必需之舉。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和特徵,決定了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任務在於實現高質量發展。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工業化進程的推進促進了全要素生產率的高速增長,這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了中國經濟長達40多年的飛躍發展。在基本完成工業化進程後,中國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速已經由改革開放前三個十年的4%以上降到目前的2%左右。在接下來的十餘年中,我國全要素生產率年均增速要從2%左右回升至2.5%~3%的區間,我們才可能在2035年實現人均GDP達到經濟現代化的標準。

  實現高質量發展,我們需要激活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新的動力源,加快推進經濟發展動能轉換,建立現代化產業體系,實現“雙碳”目標。這一過程需要大量科技創新,而作為科技創新“總開關”的基礎研究投入尤為關鍵。

  一般來講,研發(R&D)主要包含“基礎研究”(R)和“應用開發”(D)。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研發首次超過3萬億元的總量投入,占GDP的2.55%,達到了工業化國家的平均水平。但其中真正用於基礎研究的經費占比僅為6%左右。歐美發達國家在基礎研究上的投入占比基本穩定在12%以上,同期美國為17.2%,法國則高達25%。我國研發經費投入的結構問題亟待改變。值得關注的是,“十四五”規劃已將基礎研究的占比提升至8%,未來如果能達到15%甚至更高,我們將在提升全要素生產率上創造一種新的歷史可能性,中國的高質量發展、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也將注定不凡和偉大。

  加大基礎研究投入,是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安全之基。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然而逆全球化的思潮打破了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與平衡,中國產業深受“卡脖子”難題困擾。長期以來,我國研發強度雖然不斷提升,但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卻顯得不足,直接導致以複雜的、底層支撐性技術和科學研究為基礎的創新相對匱乏。衹有持之以恒地加大基礎研究投入,推進中國產業向全球價值鏈上游邁進,才能真正化解發達國家對一些關鍵技術、核心技術的封鎖,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為和平發展的現代化道路創造條件。

  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必須改革創新基礎研究的體制機制。可考慮通過積極財政政策長期支持前瞻性、全局性、系統性的重大科學問題研究。基礎研究難度大、周期長、風險高,更需長期、穩定、持續的人力物力投入。這就要求我們在調動市場力量的同時,也要發揮好中央財政的作用,發揮新型舉國體制的優勢。當前宏觀政策正處於發力窗口期,可將發行特別國債作為政策選項,所獲資金直接用於基礎研究的投入,大幅提升基礎研究在研發中占比,這將在中長期極大地促進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