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2月17日,工作人員在河北省石家莊市長安區石家莊市圖書館古籍工作室錄入古籍信息。(來源:新華社) |
中評社北京3月3日電/據光明日報報導,“立時代潮頭,通古今變化,發思想先聲,繁榮中國學術……”近年來,無論是伏案研究,還是踏訪調研,習近平總書記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殷切期待,總是縈繞在我們心間。總書記致中國社會科學院建院40周年的賀信,我們讀了又讀、學了又學,成為這些年來我們工作的基本遵循。
通古今變化,一個何其宏大的命題。身為社科院文學所古典文獻研究室的一員,我與常年工作在古文研究與古籍保護利用領域的同仁一樣,深感責任在肩。
記得30多年前,我進入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學習時,這個學科很受冷落。我去位於文津街的國家圖書館古籍館閱覽書籍,周圍的老先生們常常透過厚厚的老花鏡打量我:“年輕人來這裡幹嘛?”然而,師長們始終鼓勵我們,要相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相信隨著中國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傳統文化的意義,認識傳世古籍的價值。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30多年後,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古典文獻學和中華古籍的命運,都發生了很大變化。
我欣喜地發現:再去國家圖書館古籍館閱覽書籍時,周圍滿是年輕面孔。在中華古籍“家底”已摸清的基礎上,古籍研究與出版項目都得到了更多的資金支持。《永樂大典》等典籍插上了數字化的翅膀;《典籍裡的中國》等文化節目不斷“破圈”;文博機構舉辦的古典文獻展,觀眾排起了長龍。
當《關於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於2022年4月出台時,學界與業界都感嘆,古籍事業的發展從此有了強有力的保障。
春風浩蕩滿目新。新時代對古籍研究和出版、保護與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我認為,讓古籍“活”起來,不能只關注古籍的修復與保護,更要充分關注新印古籍的傳承推廣。當前,公共圖書館新印古籍購藏普遍缺少系統規劃,購藏版本質量參差不齊。希望在現有圖書館基礎上,相關部門能建設一定規模和數量的中華典籍傳承基地,系統購藏新印古籍中的精品,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因為研究的緣故,我常在詩文中與先賢“對話”,他們的精神與智慧不斷激勵著我。未來,我將繼續努力工作,響應時代號召,為古典文獻的研究、保護、利用貢獻力量。
(記者韓寒採訪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