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古籍如何兼顧“藏”與“用”
http://www.CRNTT.com   2023-01-07 16:51:38


  中評社北京1月7日電/據光明日報報導,“古籍具有特殊性,作為文物必須保護,作為文獻必須為讀者所用,二者存在矛盾。”——解決“藏”與“用”之間的矛盾一直是古籍工作的重點,山東大學文學院院長、教授杜澤遜說:“數字化是目前最好的辦法”。

  1月4日,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天津圖書館、南京圖書館、雲南省圖書館、蘇州圖書館、中山大學圖書館等6家單位,在線召開了古籍數字資源聯合發布會,發布了6786部(件)古籍資源,可在線免費閱覽全文影像。會上,多位古籍專家學者圍繞古籍數字資源建設進行了深入討論。

  古籍數字化有何迫切性?未來趨勢是什麼?專家學者展開了深入探討。

  數字化平衡“文物性”與“文獻性”

  20世紀90年代初,上海圖書館把內部使用的古籍目錄卡片擺在圖書館的走廊裡,為了完成“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的版本調查,杜澤遜跑到上圖,查閱了十幾天卡片。夏天高溫,他就到館外買一根綠豆冰糕含在嘴裡,再回到館內查卡片——為查閱古籍文獻,要出差到各地,克服各種困難,這是一代古籍研究者的集體記憶。

  “從內部使用到目錄卡片放在走廊,再到數字資源掛在網上,這個進步是非常快的。”杜澤遜說,國家圖書館為首的幾十家圖書館把古籍數字資源放在網上,讀者不必直接使用古籍原件,這是很重要的一條保護措施。此外,在線閱覽不知道節省了多少人的時間、體力、財力,對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有重大貢獻。

  兼顧“藏”與“用”,古籍數字化刻不容緩。“國家圖書館從2000年起開始有計劃地將古籍進行數字化,並陸續建成數字方志、碑帖精華等專題庫,面向社會公眾發布。”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辦公室負責人王紅蕾介紹了古籍數字資源發布的整體情況。2016年,國家圖書館搭建“中華古籍資源庫”平台,發布了國圖館藏善本和普通古籍、甲骨、敦煌文獻、碑帖拓片、家譜、老照片等數字資源,以及天津圖書館、哈佛燕京圖書館等許多館外古籍和海外征集古籍資源。2021年疫情期間,讀者遠程訪問需求增長,為回應讀者的“急難愁盼”,“中華古籍資源庫”實現了免登錄閱覽。資源庫上線、免登錄閱覽被學者稱為惠及學林的兩個重要節點。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