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國家級綠色交易所建設在北京啟動
http://www.CRNTT.com   2023-02-23 09:09:20


  中評社北京2月23日電/隨著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戰略的提出,我國綠色金融發展駛入“快車道”。近日,北京城市副中心打造國家級綠色交易所正式啟動。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在啟動儀式上表示,在推動綠色低碳轉型的過程中,綠色交易所(以下簡稱“綠交所”)可以起到兩方面作用,即逐步把排碳的負外部性內部化、穩步降低綠色溢價。

  專家認為,綠色低碳轉型最終需要落足於企業和消費者身上,如何提供完整的綠色低碳的激勵機制、如何完善企業和個人碳賬戶等,都需要一個長期過程。要使綠色低碳不僅僅成為定價工具、評判標準和投資策略,更要成為價值觀念、責任擔當和行動自覺。

  做好“碳定價”

  什麼是排碳的負外部性?這是指排碳企業和用戶沒有為排出的碳付出應有成本,所以對社會有負的外部性。易綱表示,排碳多的單位是以自己的低成本實現盈利,但對整個社會和公眾造成了負的外部性。未來綠交所就是要逐步把負外部性內部化,使碳定價逐步接近其社會成本,誰排碳誰承擔成本。同時通過強化信息披露要求,讓社會知道是誰排的碳,接受社會公眾監督,這是綠色轉型的一個重要方面。

  “通過綠色交易所將碳排放外部性內部化,排碳部門需要承擔起所造成的社會負面成本,推動企業提升生產工藝和技術,提升生產效率,減少碳排放。同時,綠交所也會促進綠色金融產品創新發展,並推動綠色技術進步,有效降低綠色能源等成本,讓企業綠色生產工藝有利潤,居民綠色消費物美價廉,促進綠色經濟良性循環。”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認為。

  在專家看來,所謂“碳定價”,就是給碳排放制定一個價格(即“碳價”),把企業技術改造、綠色金融、社會消費等隱形的減排成本“放在了台面之上”,用碳價表現出來。而綠交所這樣的碳市場,可通過市場機制實現供給和需求的匹配,實現均衡的價格。

  “傳統來看,可以通過補貼、罰款等措施將外部性內部化,但這些措施也面臨著誰來執行、仲裁等道德風險問題;而依據‘科斯定理’,對公共品的供給界定產權,通過市場機制讓產權進行有效的交易定價,讓那些提供產品的廠商和市場主體通過價格機制得到補貼和利益實現,已經在大量實踐中被證明是有效的,可以實現最優的帕累托配置。”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所長周誠君表示。

  中金公司研究結果表明,碳價信號越顯著,對低碳技術創新的誘導作用就越強,越能激發企業開發和採用低碳技術的意願,進而更好推動碳達峰、碳中和。

  在這個過程中,強化信息披露要求,讓排碳者接受社會監督至關重要。“要完善碳核算體系。”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提示,碳核算體系是一套碳排放信息核算和披露的方法,是準確掌握我國碳排放變化趨勢、有效開展各項碳減排工作、促進經濟綠色轉型的基本前提,也是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國際談判的重要支撐。他建議,我國可積極借鑒國際上已有的探索,利用我國制度優勢,從治理、戰略、風險管理、目標和指標等方面形成披露的標準模板。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