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你是愛囤積數據的“數字倉鼠”嗎?
http://www.CRNTT.com   2023-02-20 13:05:20


 

  “我基本不删除資料。”陳先生表示,“我手機裡有一個專門的文件夾來放整理好的東西。手機拍的照片和網上存的圖片都會按照內容分類然後統一放在這個文件夾裡。”這些照片視頻的分類細致到圖片的主題、內容,比如在網上看到了一些養貓的科普文章,就會截圖保存到“養貓常識”,平時鍛煉時他習慣截圖保存當日鍛煉的情況,這些截圖也有專屬的圖集。

  和孫女士使用雲盤、雲空間的習慣不同,陳先生從來不使用雲端空間來保存自己的數據,“說到底雲盤就是一套服務器,服務器如果倒閉了,你數據就沒了,存在自己的電腦、手機或者硬盤裡還是更安心一點。”陳先生補充道,“而且雲盤上傳下載都要時間,沒有VIP的話還很慢,另一方面我也擔心雲盤可能會洩露數據,雲盤作為過渡中轉或者臨時存放還行。”為了妥善保存自己精心囤積的大量數據,陳先生堅持做精細的備份工作,“我會定期把手機和電腦數據同步。”

  面對這些亂七八糟的原始數據,為了保持數據分類的整齊美觀,陳先生長期保持著整理的習慣,“有空就會整理,可能會整理持續一個月。如果要專門抽時間來弄,大概會集中花個三天的時間。”陳先生在硬盤上的投資也比較舍得,他目前持有兩個1T的硬盤,存滿後還准備繼續購買,“畢竟數據無價,在這個上面不能省錢,一旦覺得硬盤有點問題了就要馬上換新的硬盤轉移數據。”

  雖然孫女士和陳先生兩人處理囤積數據的習慣各有不同,但是要問起兩個人為什麼都不願意去删除以前的數據資料,回答倒是出奇的一致,“萬一以後用得上呢。”

  “進我的收藏夾吃灰吧!”雖然沒時間看但還是“一鍵收藏”

  對於深度使用手機和互聯網的用戶來說,各個應用的收藏夾也是數據囤積的“重災區”,看到喜歡的、感覺可能有用的統統都要收藏起來,康女士就是其中一位。“網站的收藏夾我很少會分類,不過我收藏的那些網址、視頻,很少會再打開了。”

  “我平時B站和小紅書看得多,感興趣的就會收藏,有的時候也簡單分類,但基本都沒有再打開看過了。”康女士表示,“而且我整理空間的時候,明知道自己不會再看,但是因為種種原因,還是會猶豫要不要删除。”此外,淘寶等購物網站的收藏夾也是類似,收藏了一大堆後自己都不記得自己收藏過這個東西,甚至於有的商品、視頻已經顯示失效了。“對於這些失效的收藏,我也只能一鍵切換失效模式全部删掉,然後等著下一批失效。”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