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準確理解雙碳目標的深刻影響和內涵
http://www.CRNTT.com   2023-01-29 09:02:40


  中評社北京1月29日電/2020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指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

  作為生態文明的傳播者、推動者和實踐者,我們要清楚地認識碳達峰的深遠影響和碳中和的真正內涵,全面把握我國面臨的發展形勢,合理引導更多人正確理解、積極參與並提供有效支持。

  碳達峰:年排放量達到最大峰值後不再增長

  所謂碳達峰,是指在某個確定的年份前,人類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年排放量處於增長階段,而在該年份到達的時間點上,年排放量達到最大峰值後不再增長。

  從當前日趨嚴重的極端天氣事件看,顯然二氧化碳的年排放量大於年吸收量。當然,這裡的排放主要指由人類活動產生,吸收仍然基本依賴自然界。隨著碳中和等知識的普及和相關約束,人類有意識的吸收將逐年增加。在碳達峰年到來前,年排放量仍在逐年增大——也就是說,在此之前,每年吸收不了的二氧化碳剩餘量一直處於遞增階段,達峰年當年達到峰值。

  我國定為2030年前達峰,意味著那些主要依靠產生溫室氣體釋放能量的經濟發展類型,要在時間受限的夾縫中,努力完成尚未完全實現的發展中國家工業化、城鎮化階段建設任務,既要符合《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規定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發展中國家有消除貧困、發展經濟的優先需要”的原則,又要科學合理地體現大國擔當。

  那麼,碳達峰年以及此前累積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到底有多少呢?理論上,應該是從出現未被吸收的剩餘年開始,直到達峰年間各個年度的剩餘量總和。如果用二維圖像(表一)——年剩餘量變化曲線來描述,其中,縱軸表示年度剩餘量,橫軸表示年份(從1850年工業革命出現剩餘量開始),那麼年度剩餘量變化曲線與年份坐標軸圍合所形成的面積,就表示總剩餘量。可以看出,年份越長、峰年峰值越高,由年度剩餘量變化曲線與橫坐標所圍合形成的總剩餘量面積就越大,累積的溫室氣體總量就越多,溫室效應後果就越嚴重,吸收任務也就越大。

  碳中和:通過抵消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

  碳中和是指國家、企業、產品、活動或個人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放量,以實現正負抵消,達到相對“零排放”。我國定為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既符合《巴黎協定》中“在本世紀下半葉實現溫室氣體人為排放與清除之間的平衡”的規定時間要求,也是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

  碳中和,不像碳達峰那樣宏觀,而是微觀到每個排放單位或個人,而且它只表示履行碳排放義務的個體,在中和年的排放量與自身貢獻的吸收量相等,並未包括不履行義務的情況,與已累積的二氧化碳量及既有的溫室效應等宏觀問題無關。

  很明顯,碳中和年之前的各年排放量都大於吸收量,即從最大剩餘量的達峰年開始,每年未被吸收的剩餘量逐年減少,直到剩餘量為零的中和年,但歷年的總累積量仍然在持續增加。如果繼續在上述二維圖像(表一)上標注,那麼從達峰年的年最大剩餘量開始,曲線逐年下降,直到降為中和年的零剩餘量,而下降曲線與年份長度所形成的面積,則表示從達峰年到中和年所經歷各年的碳剩餘量總和。

  如果達峰年到中和年間的曲線下降平緩,則表示年降低排放量小、強度弱,但周期拉長、總剩餘量積累多,溫室效應影響更加持久強烈;如果曲線陡降,則表示年降低排放量大、強度強,但周期縮短、總剩餘量積累少,溫室效應影響時間縮短、強度減弱。

  就上升段和下降段的趨勢總體來看,年份時間越長、峰年峰值越高,由上升曲線和下降曲線所圍成的區域面積就越大,積累的溫室氣體總量就越多,溫室效應後果就越嚴重。由此,必然導致平衡排放與吸收的難度,以及完成吸收任務的困難加大,時間拉長。

  上升曲線部分總體平緩,是因為前期無認識而行動不自覺,經歷年份長,最終由國家硬性確定最高點;下降曲線部分基本陡峭,是因為後期對行動有所認識,且同樣由國家確定中和

  零點,經歷的年份較短。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