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準確理解雙碳目標的深刻影響和內涵
http://www.CRNTT.com   2023-01-29 09:02:40


 
  關於碳達峰、碳中和的誤解與挑戰

  可見,碳達峰是碳中和的前提、基礎和必由之路。作為峰值高度和排放量由增轉降的拐點,碳達峰的時間早晚和峰值高低,直接影響碳中和的開始、難度和時長。對於碳達峰年前的幾年,絕不能理解為“要抓住時機大幹快上,狠狠發展大量排放”,而要謹慎按照新發展理念要求,能降(能耗)就降、能減(排放)就減、能吸收(二氧化碳)就吸收,盡量降低峰值高度。

  正因為如此,在沒有年剩餘量積累的碳中和年當年,溫室氣體累積量最大、濃度最高、溫室效應最強。此時,地球的最大危機才開始全面顯現,極端天氣發生的頻度和強度都可能更多更強且難以預測,畢竟地球生態系統的連鎖效應具有嚴重滯後性。但溫室效應的轉折也由此發生,由於年剩餘量為零,累積不再增加,且隨著吸收的增加,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開始下降,溫室效應也相應減弱。所以,碳中和年也是溫室效應達到最大而即將減弱的起始年。

  碳中和之後,人類需繼續忍受極端氣候危害,因為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仍然很高,距離恢復到工業革命前、《京都議定書》追求的1990年,或者我國以2005年為基準對比的濃度,還十分遙遠。目前,實現碳達峰的國家或者城市不少,但尚未有一地實現碳中和。足見,實現碳中和並非易事,恢復大氣溫室氣體的理想濃度任重道遠。

  雙碳戰略目標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

  溫室氣體的排放與吸收,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與實踐的綜合反映。祗有看清碳達峰的深遠影響,理解碳中和的真正內涵,才能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發自內心地推動綠色發展,促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落實。

  2021年3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上強調: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要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拿出抓鐵有痕的勁頭,如期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

  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提出,要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這些無一不是綜合降低碳達峰年峰值的理念體現。

  在具體部署上:一是從產業結構調整的頂層設計出發,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因為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的開展情況均與涉二氧化碳排放產業密切關聯;二是從污染治理的排放端著手,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三是從生態保護協同推進的吸收端入手,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加快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濕地休養生息;四是從應對氣候變化的能源資源約束切入,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禀賦,堅持先立後破、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峰行動,深入推進能源革命,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的全球治理體系中。
  上述部署,目的就是降低峰值高度的決定性作用,減輕碳中和的目標難度。

  總之,能否準確理解和清晰把握雙碳戰略目標的科學性和重大意義,採取更有力的政策和措施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將決定我國能否用最短的時間完成最高的碳排放強度降幅,從而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這一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創舉。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張武丁(河南省三門峽市生態環境局靈寶分局副局長)、張彥浩(山東建築大學市政與環境工程學院教授)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