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網評:東北年俗的生長與消融
http://www.CRNTT.com   2023-01-26 17:20:10


 

  與殺豬菜相近境遇的是秧歌。1980年代時,春節期間最值得期盼的就是秧歌隊的到訪,無論城市還是鄉村。但在現在,扭秧歌越來越回歸到一種日常的文藝娛樂項目,在氣候宜人的公園中穩定生長,結果是它反而離春節越來越遠——當然還不至於消失。

  東北之外的人,甚至相當多東北本地人,常忽視東北文化風俗元素來源的多元性。東北有自己的悠久文化與歷史,但它卻不存在於當代東北人的大腦裡。比如我老家梅河口市,曾經是盛京圍場總管衙門治所,類似一個娛樂與自然保護區功能的機構。從梅河口向南不遠就是柳條邊。向北呢?莫非是一片無人區嗎?在《帝國之裘》一書中,作者就此提出了疑問,並給出了相反的答案:即使在柳條邊存在的日子裡,吉林以北的東北也並非無人之地。

  短短一百多年間,東北驟然膨脹,土著與外來者的文化一起融入了當代東北的風俗文化中。融合如此順暢,如今東北文化中一些代表性名詞,已經不是每個人都能說出它的來歷。比如嘎拉哈、酸菜白肉……漢族人和朝鮮族人都做自己的辣白菜與冷面,味道近似卻又分明。

  東北文化是年輕的,並且仍在繼續生長。地方特色文化和風俗的消融在中國是普遍現象。只不過,當經濟發達區域民間保存地域文化的呼聲越來越高之時,多年來經濟發展乏力的東北,卻逐步成為某種“文化落後”的標靶,很少有東北人會為東北地域文化的主體性、獨立性感到擔憂。希望這僅僅是無意識下的無畏,而非無謂吧。

  無論如何,總有一些在真實生活中缺乏土壤的年俗會逐步消融,能保留下來的年俗都是生命力強韌的。也有一些新的年俗會生長出來。但新的是不是一定好呢?也不見得。有一種“新年俗”肯定是全國都有的,那就是在年夜飯的桌子上,統統低頭,翻看自己的手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