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推動中小銀行改革化險為夷
http://www.CRNTT.com   2023-01-19 08:30:11


  中評社北京1月19日電/1月13日,中國銀保監會召開2023年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加快推動中小銀行改革化險。其中,將積極穩妥推進城商行、農信社風險化解,穩步推進村鎮銀行改革重組;與此同時,鼓勵多渠道補充中小銀行資本。
  
  當前,我國金融體系總體穩健,99%的銀行業資產處在安全邊界內。中國人民銀行2021年四季度的評級結果顯示,在參評的4398家銀行業機構中,有4082家機構處在安全邊際內,這些機構的數量占比為93%,資產規模占比為99%。也就是說,從數量上看,儘管有7%的參評機構處在風險級,但它們的資產規模占比僅為1%,風險個案無礙整體安全,我們要堅定銀行業穩健發展的信心。
  
  需要強調的是,絕大部分中小銀行也處在安全邊界內,高風險機構屬於個案。中小銀行是普惠金融的生力軍,在服務“三農”、小微企業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在部分農村地區,大型銀行無法下沉或不願下沉,中小銀行的工作人員走村入戶,利用自身人熟、地熟的比較優勢,開展各類基礎金融服務,有效彌補了原有金融供給體系的不足。但是,也有個別中小銀行逐漸偏離“支農支小”主業,熱衷於壘大戶、擴規模、提速度,再加上內部管理不完善,最終導致風險事件爆發。
  
  儘管高風險機構屬於個案,但必須予以高度警惕。一方面,金融風險具有極強的外溢性,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金融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個案處置不當容易引發區域性風險,區域性風險化解不充分又容易引發系統性風險。因此,防範化解風險必須堅持底線思維,見微知著、抓早抓小。另一方面,中小銀行關聯著廣大市場主體以及居民儲戶,一旦出險,損害的是儲戶對於存款安全、銀行業安全、金融安全的信心,信心不足則預期不穩,進而影響國民經濟整體恢復發展。
  
  推動中小銀行化險,要向改革要動力。改革的目的,是推動中小銀行自我完善,在發展中防範化解風險。2022年4月,浙江農商聯合銀行正式開業,標誌著以省聯社改革為重點的農信社改革步入了實質性推進階段。接下來,改革化險工作要關注以下兩個重點。
  
  一要切中自身弱點,幫助中小銀行強身健體。治病要治根。中小銀行風險的病灶,根源在於公司治理不健全,股東數量多、股權結構散,容易出現內部人控制,進而導致業務不合規、風險高企。為此,要狠抓股東股權治理,為中小銀行築牢發展根基。其中,要強化股東的行為約束,嚴查違法違規行為;要加強關聯交易監管,嚴禁大股東把銀行異化為“自家後院”;要持續優化股權結構,嚴格做到利益獨立、有效制衡。
  
  二要切中發展痛點,幫助中小銀行增加後勁。當前,中小銀行普遍面臨資本補充渠道不足的困難,而資本是銀行抵禦風險的重要防線。此前,監管部門已加快推動地方政府發行專項債券來補充中小銀行資本,經國務院批准,2022年上半年已向遼寧、甘肅、河南、大連四省(市)分配了1030億元額度。接下來,要進一步支持中小銀行多渠道補充資本,提高其風險抵禦能力和信貸投放能力。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郭子源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