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3%,彰顯中國經濟強勁韌性與旺盛活力
http://www.CRNTT.com   2023-01-18 15:07:37


  中評社北京1月18日電/事非經過不知難。面對諸多前所未有的挑戰,中國經濟GDP增速實現3%,得益於中國經濟潛力大、韌性強、回旋空間足,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靠的是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立足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加大宏觀調控的力度。中國的發展從來都是在應對挑戰中前進的。只要我們有戰勝任何艱難險阻的勇氣、智慧和力量,就一定能夠畢力同心、苦幹實幹,創造新的發展業績。

  1月17日,國家統計局發布2022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超過120萬億元,同比增長3%。面對風高浪急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2022年國民經濟頂住壓力持續發展,經濟總量再上新台階,充分彰顯出中國經濟的強勁韌性與旺盛活力。(相關報導見A3版)

  事非經過不知難。2022年,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交織叠加,地緣政治局勢動蕩不安,世界經濟下行風險加大。此外,國內經濟受到疫情散發多發、極端高溫天氣等多重超預期因素反復衝擊,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持續演化,發展環境的複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面對諸多前所未有的挑戰,中國經濟能夠交出這樣的成績單殊為不易、成之惟艱。

  GDP增速實現3%,得益於中國經濟潛力大、韌性強、回旋空間足,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從2022年開年我們就看到這樣一本大賬: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占全球經濟比重預計超過18%;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基本達到高收入國家“門檻”;民營經濟作為國家稅收的主要來源,貢獻了超過五成的稅收,擔負起我國出口總額“半壁江山”;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值為5.1%,就業形勢總體穩定;擁有全球最大的市場腹地和規模最大的中等收入人群,以及1.7億多接受過高等教育或專業技能訓練的人才禀賦,等等。所有這一切,都為進一步激活經濟潛力、增強經濟韌性、拓寬回旋空間提供了有力支撐。

  GDP增速實現3%,靠的是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立足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加大宏觀調控的力度。穩健有效的宏觀政策、持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的微觀政策、著力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的結構政策、扎實落地的科技政策、激活發展動力的改革開放政策、增強發展平衡性協調性的區域政策、兜住兜牢民生底線的社會政策之間有機協調,形成推動發展的合力。

  與此同時,因時因勢優化完善疫情防控舉措,讓疫情防控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降到最低。正是依靠強有力的調控政策,才有了經濟頂住壓力的企穩回升,才有了全年城鎮新增就業超額完成預期目標,才有了與歐美等主要經濟體高通脹形成鮮明對比的價格形勢平穩、外匯儲備餘額穩居世界第一。

  GDP增速實現3%,與前些年相比看似並不高。然而,我們必須看到,這不僅是在內外部環境極其嚴峻複雜的條件下取得的,其背後更折射出高質量發展所蘊藉的新發展格局。橫向看,據IMF最新預測,美國、日本2022年GDP增長都不會超過2%。在這麼多超預期因素反復衝擊下,我國GDP3%的增速是一個比較快的增長速度。

  縱向看,糧食生產的“十九連豐”背後是結構更加優化;工業增加值和製造業增加值均居世界首位的背後是實體經濟進一步充實;建成全球規模最大、技術領先的網絡基礎設施的背後是開辟新賽道的新探索;登記在册的市場主體近1.7億戶背後是營商環境的持續改善;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超過7%的背後是創新驅動戰略全面實施,新動能引領作用日益凸顯。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當我們為來之不易的成績倍感欣慰的同時,也必須看到,當前國際環境依然在複雜演變,世界經濟增長動能在趨緩,全球貿易形勢不容樂觀;國內經濟恢復的基礎還不牢固,企業生產經營困難還比較多,科技創新能力還不夠強,就業方面困難還不少,推動經濟整體好轉仍然需要付出艱苦努力。

  中國的發展從來都是在應對挑戰中前進的。只要我們有戰勝任何艱難險阻的勇氣、智慧和力量,就一定能夠畢力同心、苦幹實幹,創造新的發展業績。
  
  來源:北青報  作者:栗玉晨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