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培育理性預期 構築信心之基
http://www.CRNTT.com   2023-01-10 09:25:49


  中評社北京1月10日電/2022年12月15日至16日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當前中國經濟恢復的基礎尚不牢固,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仍然較大。”這一延續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重大研判,突出問題導向,極其科學精準。

  南方日報發表暨南大學投資咨詢(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劉金山文章表示,三重壓力叠加新冠疫情、俄烏衝突、大國博弈、美聯儲貨幣緊縮、全球通貨膨脹等多重衝擊,各類不確定性風險凸顯。為此,會議指出要從改善社會心理預期、提振發展信心入手,綱舉目張做好工作。改善社會心理預期,就是要引導社會形成理性預期,通過理性預期,形成對發展信心的正確認識,尤其是形成長期發展動能的信心,構築提振發展信心的基石。

  文章分析,會議具體部署了五項重點工作(著力擴大國內需求、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切實落實“兩個毫不動搖”、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有效防範化解重大經濟金融風險),既堅持問題導向,又堅持系統觀念,更堅持胸懷天下。每一項重點工作,都具有“綱舉目張”的意義和具體內容部署。

  第一,著力擴大國內需求。受三重壓力與多重風險影響,當前中國乃至全球經濟運行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市場有效需求不足。這既是一個短期問題,也是一個長期問題。供求關係的主要矛盾在需求側;擴大了需求,有生意做了,就盤活了經濟。就短期而言,這是一個很急迫的問題。所以,從需求側發力,具有“綱舉目張”的作用。當前,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國內需求(消費與投資)是矛盾的關鍵點,中國經濟逐步從“以外促內”步入“以內促外”的階段。所以,內需盤活了,就成了源頭活水,預期就會改善,發展信心就會更加堅實。

  第二,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世界經濟發展史告訴我們,一個國家(地區)想要生活得好,就要生產得好。祗有我們生產更好的產品和服務,顧客的貨幣選票才會為之投票。生產得好,就要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經過改革開放以來40多年的發展,我們的生產能力實現了“從小到大”,擁有了全世界最為齊全的產業體系,製造業規模世界第一。新時代我們正在步入生產能力“從大到強”的新征程。這是我們一直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要義所在,更是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要義所在。從長期看,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在供給側,供給側矛盾的關鍵點是自主、創新、可控、安全。所以,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是從系統觀念出發進行“綱舉目張”的重點工作之一。生產得好,是一切信心的來源。

  第三,切實落實“兩個毫不動搖”。無論是擴大內需,還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都需要民營經濟這一不可或缺的市場主體發揮關鍵作用。民營經濟具有“五六七八九”的重要特徵,即貢獻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2021年,民營經濟稅收貢獻已達59.6%,民營企業占市場主體96%。三年來,受疫情等多重因素影響,中國民營企業和中小微企業受到了較大衝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從制度和法律上把對國企民企平等對待的要求落下來,從政策和輿論上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因此,當前亟須釐清認識誤區,扭轉社會心理預期,提振對民營經濟的發展信心。民營經濟活了,經濟就有活力了。更為重要的是,國有企業、民營企業齊頭並進融合發展,有利於形成與世界一流企業相適應的治理結構。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