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長江口二號”水下考古催生科技創新
http://www.CRNTT.com   2022-12-19 17:51:12


 

  彭艶團隊實現的另一項科研突破是破解了超低頻能量收集的難題,把海底洋流的“波浪能”高效收集起來,利用環境動能為海底的文物監測設備供電,從而實現大規模、不間斷地對海底文物進行監測保護。
  
  “在探摸長江口二號古船的幾年中,我們發現了一種叫‘電磁突變’的現象,把海底波浪能的能量密度整整提升了47倍。現在,我們的設備在水下監測文物,只需要配上手機充電器大小的充電裝置,就可以實時收集海底波浪能,長時間帶電工作了。”彭艶說。

  上海大學無人艇工程研究院和人工智能研究院還為長江口二號古船量身定制了“精海6號”環境探測無人艇,在艇肚子裡攜帶了80厘米直徑的圓柱形“采樣蛋寶寶”,到作業區域後自動布放到沉船區域采集數據。

  正在構建水下考古人工智能知識圖譜

  彭艶是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她帶領的團隊年齡梯度從60後到90後,一直奮戰在我國海洋一綫,是一個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技術團隊,其中包括控制工程、人工智能、機械、計算機科學、力學、數學等衆多學科門類。

  彭艶介紹,目前上大團隊正在加快構建水下考古人工智能知識圖譜。“這種人工智能的水下考古知識譜系,會存儲與中國歷史、人文、地理、海洋以及文物相關的海量大數據。人工智能可以自己分析整合各種圖像、文本、視頻、文字,像福爾摩斯一樣為水下考古挖掘整理各種綫索。”

  她暢想,未來的水下考古是高度智能化的——人工智能可以建議水下考古工作者去哪裡尋找有價值的沉船;包括無人艇隊、無人機等在內的“人工智能考古大軍”可以自動搜尋確認海底目標……人工智能還可以應用元宇宙技術讓觀衆沉浸式感受水下考古全過程,仿佛身臨其境進入考古現場。

  “當人工智能科技碰撞考古學科,一切皆有可能。”彭艶說。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