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中國評論通訊社
首頁|頭條|焦點|大陸|臺灣|港澳|國際|美國|兩岸|華人|經濟|財經|軍情|社會
人物|文萃|圖片|文化|娛樂|評論|社評|快評|觀察|專論|網評|外電|智庫|智囊
專題|專訪|專頁|周邊|詩詞|出版|編譯|網書|數據|動態|電訊|名家|記者|簡介
   2024年12月27日 星期五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中評郵箱
您的位置:首頁 ->> 中評電訊 】 【打 印】 
美國聯邦政府債務破上限
http://www.CRNTT.com   2022-12-09 21:01:46


  中評社北京12月9日電/據中國網報道,當地時間12月2日,據美國財政部的數據,美國未償聯邦政府債務餘額已達到31.41萬億美元,不僅大幅超過美國2021年約23萬億美元的國內生產總值,更是已越過31.4萬億美元的法定債務上限。

  美國債務上限制度始於1917年,當時國會設立此項制度的初衷是使政府能够定期檢視開支情況,加強財政自律。然而,自有記錄的1940年以來,美國聯邦政府債務規模屢次逼近甚至達到債務上限。這一紅綫也已被修改了104次,平均每9個月一次。其中,大部分是上調,以滿足政府所作出的支出承諾。最近一次發生在2021年10月,美國聯邦政府當時觸及28.9萬億美元的法定債務上限,美國財政部采取非常規措施,避免出現債務違約,直至當年12月美國國會通過立法,將債務上限提高至31.4萬億美元,才暫時緩解了債務危機。然而,僅僅一年之後,美國聯邦政府未償債務就增加了2萬多億美元,再次突破紅綫。

  美國聯邦政府濫發債務,讓債務上限制度和其傳達出的自律精神成為空談。而且,即便此次美國國會兩黨仍會暫時放下分歧,再次提高債務上限,以避免政府停擺,恐怕也只是延緩危機的到來。

  近年來,美國聯邦政府大肆舉債并不鮮見,但償債壓力并不大,這主要得益於債券的低利率。自1980年以來,美國利率處於較長時期的下降趨勢,美國長期債券利率從1981年的15%降至2020年的0.5%,這在客觀上幫助美國聯邦政府降低了償債費用。然而今年以來,為了應對居高不下的通脹水平,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已經連續四次加息75個基點,將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上調到3.75%—4%之間。加息或許能够平抑通脹壓力,但同時也讓聯邦政府的債務水漲船高。根據美國財政部的數據,僅2022財政年度,聯邦政府的國債淨利息就達4750億美元,較2021財年的3520億美元顯著上升。而且按照目前的趨勢,債務雪球可能會越滾越大。美國國防預算可謂是一筆巨額開支,且還在逐年上漲,2022財年就已達到7670億美元之巨。但根據美國國會預算局測算,美國國債淨利息到2029年甚至會超過國防開支,屆時美國聯邦政府財政狀況將非常嚴峻。<nextpage>

  債務高企會嚴重擠壓美國國會在基礎設施、應對氣候變化等方面的撥款空間。利息過高不僅加劇聯邦政府償債壓力,還會導致美國的市場主體融資成本加大,經濟活動放緩,進而引發潛在的經濟衰退。經濟不景氣反過來又會逼迫政府在失業、食品券和其他社會救濟項目上增加支出,以緩解社會矛盾,但同時也將進一步惡化政府的財政狀況。資產管理公司Townsend Group International的總裁雷德·揚克近期在美國《華爾街日報》的專欄文章中警告稱:“國債利息正在爆炸式增長,并朝著經濟學家所說的‘末日循環’方向發展。”

  美國聯邦政府一旦發生債務違約,國家信用將會大打折扣,投資者將不會再對美債感興趣。即便如美國前財政部長康納利所說,“美元是我們的貨幣,卻是你們的麻煩”,美國可以開動印鈔機來償還債務、轉嫁風險,但也必將為此付出通脹進一步高企、美元貶值的代價。屆時各國爭相拋售美債,反過來會加劇美國的償債壓力,形成惡性循環。更嚴重的是,由於美元是國際貿易和儲蓄的主要貨幣,美國債務違約、美元貶值,將導致國際原材料價格上漲,企業經營困難乃至破產,引發新一輪的全球性金融危機。

  近來,美國債務問題已經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海外投資者對美國政府償債能力的信心下降。美國財政部公布的2022年9月份國際資本流動報告(TIC)顯示,截至9月末,外國投資者持有的美國國債規模已下降至2021年5月份以來最低水平。其中美國國債的第一大海外持有國日本,已連續第三個月減持美債,持有規模也創近三年來新低,避險情緒明顯。

  正如美國商業新聞網站“石英”評價稱,美國的債務問題已經走到了一個“關鍵節點”。美國政府和兩黨議員應負起責任,合理管控支出,認真解決債務問題,重塑財政可持續性,而不是每次等到債務水平逼近紅綫時,只是把提高債務上限作為牟取政治私利而討價還價的籌碼。這既是對美國負責,對美國人民負責,也是美國應當履行的大國責任。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
首頁 | 港澳新聞 | 國際時事 | 兩岸專區 | 軍事聚焦 | 評論世界 | 財經視角 | 文萃大觀 | 中評電訊 | 時事專題
關於我們 | 中評動態 | 招聘人才 | 聯系方式 | 鏈接方式 | 中評律師 | 驗證記者証 | 免責條款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國評論通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