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黑土地上崛起“大國糧倉”
http://www.CRNTT.com   2022-12-05 17:48:10


 

  在北大荒農業股份二九一分公司,“土專家”陳國建10多年來一直從事黑土地保護工作。在他看來,保護黑土地不能重用輕養,要大力推行保護性耕作,讓黑土地健健康康多打糧。他帶領記者來到一塊高粱地,地表仍能看見去年殘留的玉米秸秆,土壤中依稀還能看見未完全分解的秸秆殘留物。他邊用鐵鍁挖地邊打開了“話匣子”,“夏季時,地裡蘑菇等菌類很常見,還能看見蚯蚓,這些都表明土壤的活性在增強,土壤生態正在得到修複”。

  10餘年來,二九一分公司一直開展以秸秆覆蓋為核心技術的保護性耕作,其核心區設在第八管理區5號地塊1800畝土地,主要以30%秸秆覆蓋的方式種植玉米、大豆、高粱等作物。

  “大家往往對保護性耕作存在誤解,認為秸秆留在地裡會影響來年的耕種,也不美觀。實際上,傳統翻耕模式容易頻繁擾動土壤,土壤團粒結構破壞加劇;地表裸露還容易造成水土流失,使耕層變薄。”陳國建告訴記者,傳統翻耕作業還有另外一大弊端——犁鏵擠壓耕層底部土壤,以及車輪碾壓農田,容易形成致密的犁底層,阻礙雨水下滲和作物根系下扎,春澇時播種困難、夏澇時田間管理不便,莊稼生長不齊,導致糧食減產。

  從2011年秋天起,二九一分公司在收獲後采用滅茬機先粉碎一遍秸秆,再進行深鬆和耙地,讓70%左右的秸秆混在15厘米的耕層裡,30%左右的秸秆留在地表,這樣既解決風蝕雨蝕問題,又減少雨水蒸發,提高雨水利用率和產量潛力。

  “與傳統翻耕相比,在雨水調和的年份糧食產量表現差不多,但一遇到旱澇災害,保護性耕作的地塊產量會高出5%至8%。背後原因就在於遇旱時秸秆覆蓋保墒效果好,遇澇時沒有犁底層雨水下滲快,提高抗旱澇能力是這項技術的優勢,穩產效果好。”陳國建說。

  “二九一分公司保護性耕作面積已經從1800畝增至目前的10萬餘畝,土壤有機質含量已從3.7%提升至3.9%,為黑土地注入了新活力,在提升地力的同時也提高了糧食產量。”北大荒農業股份二九一分公司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總經理程曉娟說。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