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從殷墟考古讀懂何以中國
http://www.CRNTT.com   2022-11-14 18:20:56


 
  “中國文字雖然經歷了甲骨、篆、隸、草、行、楷等不同書體形式的變化,但以‘六書’為特徵的文字結構保留至今,成為今天世界上近五分之一人口仍在使用的文字,對中國人的價值認同、思維方式、審美觀念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認為。

  中國字是中國文化傳承的標誌。殷墟甲骨文距離現在3000多年,3000多年來,漢字結構沒有變,這種傳承是真正的中華基因。隨著甲骨文研究持續推進,“何以中國”的文明起源問題將得到更好解答。

  系統全面細致的中華文明探源離不開殷墟

  扎根殷墟考古發掘一線已20餘年,何毓靈是最熟悉殷墟的人之一。在他看來,如果把中華文明比作根深葉茂的大樹,那麼在中華文明探源進程中,殷墟就是主幹,由此延伸、擴展、追溯。

  “系統、全面、細致的中華文明探源離不開殷墟,殷墟的發現與發掘是中華文明探源的起點與基石。深入瞭解殷墟,才能準確把握中國早期文明的核心要素和內涵。”何毓靈告訴記者,鄭州商城遺址、二里頭遺址、兩周城址性質的確認,離不開以殷墟為基點的比對與辨析。同樣,周邊區域青銅文化,如草原青銅文化、三星堆文化、先周文化、珍珠門文化等性質與年代的判斷,以殷墟為坐標和參照,其年代與內涵才能更加清晰。

  提起殷墟,人們除了甲骨文往往還會聯想到青銅器。世界上最負盛名的青銅禮器之一後母戊鼎,正是在這一時期鑄造的。

  據何毓靈介紹,殷墟是目前所知古代都城內發現鑄銅作坊最多、規模最大的。以後母戊鼎、青銅牛尊等為代表的大量青銅禮器,不僅表明當時青銅冶鑄水平已高度發達,更是禮制文明的象徵。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