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古DNA為馬屬動物演化歷史提供重要證據
http://www.CRNTT.com   2022-07-05 15:00:33


  中評社北京7月5日電/據光明日報報導,馬科動物自古以來就與人們的關係密切,對人類社會文明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中國家馬起源與馴化研究一直是國際學術界關注的前沿和熱點科學問題。

  考古學證據表明,早在龍山時期,考古遺址中就有零星的馬骨發現,但該時期馬在中國是否被馴化在學術上一直存在爭議。

  近日,吉林大學考古學院蔡大偉教授團隊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姜雨教授團隊對距今3500年以來中國3個考古遺址(黑龍江洪河遺址、陝西木柱柱梁遺址以及寧夏沙塘北原遺址)出土的26例古代馬進行了全基因組分析。該研究在國際上首次成功獲得了已滅絕馬屬動物 E. (Sussemionus) ovodovi(奧氏馬)的高質量全基因組數據,重建了馬屬動物的演化歷史。

  奧氏馬最早在俄羅斯西南西伯利亞哈克斯共和國距今4萬年前的晚更新世岩洞被發現,沒有完整的頭骨,祗有破碎的下頜骨和牙齒。後來,奧氏馬化石在北美、非洲、西南西伯利亞以及中國東北均有發現。但對奧氏馬的相關研究卻主要集中在骨骼形態學分析,涉及到古DNA分析較少,仍存在較大空白。

  該研究首次證實奧氏馬在中國青銅時代仍然幸存,但並沒有經歷過任何馴化,相對較低的基因雜合度表明奧氏馬在青銅時期種群數量已經相當有限,可視為其滅絕的前兆。從而否定了之前認為的奧氏馬滅絕於晚更新世末期—全新世之交(約1.2萬年前)的論斷,將奧氏馬的滅絕時間向後推了近8500年。

  研究進一步對奧氏馬的史前群體規模進行了評估,顯示奧氏馬在距今7萬4千年左右達到群體規模峰值。之後,伴隨幾次重大的氣候變化和人類在歐亞大陸的大規模擴張,奧氏馬群體數量在人類的捕食下持續下降,並在距今1萬3千年前趨於穩定。

  此外,該研究顯示奧氏馬與家馬的關係較遠,是驢和斑馬的近親,相互間存在較多的基因流。奧氏馬屬於馬屬動物除馬、斑馬和驢3個亞屬之外的第4個亞屬。

  該研究為動物考古學家提供了新的線索,更新了關於中國早期野馬的認識,為中國家馬的起源與馴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線索,也為探索全新世以來其他大型動物的演化歷史提供了重要參考。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際頂級綜合性期刊《eLife》。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