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科技賦能 鹽碱灘變身豐產田
http://www.CRNTT.com   2022-11-03 09:42:33


  中評社北京11月3日電/據新華社報導,黃澄澄的玉米鋪滿院落、堆成小山,村民常迎春和妻子劉煥梅正忙著給玉米倒堆,通過晾曬降低玉米籽粒含水率。看著滿院的玉米,常迎春喜上眉梢,“60畝地收了11萬斤玉米,平均畝產1800多斤,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常迎春是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科爾沁左翼中旗(以下簡稱“科左中旗”)花吐古拉鎮三家子村的村民。村裡原來到處是鹽碱地,“白花花一片,光長苗,不長棒,遇水就澇,天熱就旱”,這是過去大家種玉米的生動寫照。“產量低、效益差,大家都不願意種地。”他說。

  科左中旗位於西遼河平原區,蘇打鹽碱化耕地面積達193.7萬畝,分布廣泛。這些耕地,土壤鹽分重、碱化度高、肥力低,農作物保苗難、生長慢、產量低。“玉米平均畝產僅400斤到800斤,由於收入低,一些蘇打鹽碱化嚴重的地塊長期撂荒。”科左中旗蘇打鹽碱化耕地改良試點示範項目科技組組長王偉說。

  2020年,科左中旗聯合國內有關科研單位實施“2萬畝蘇打鹽碱化耕地改良工程”,三家子村的6700畝鹽碱地從此獲得新生。

  “經多次試驗和分析,我們選用脫硫石膏、過磷酸鈣、微生物菌劑、有機肥、腐熟牛糞、深鬆深耕等多個改良技術,分別可以起到改良酸碱度、提升有機質含量、增加滲透性等作用。”王偉說,由於各地蘇打鹽碱化耕地的情況不同,單一技術無法發揮作用,因此他們針對不同區域的土壤環境,把上述技術中的三至五項綜合打包應用,科技賦能,效果逐年顯現。

  3年來,經過工程、農藝、生物、化學等綜合改良手段,科左中旗2萬畝蘇打鹽碱化耕地改良項目成效日漸顯著。三家子村今年6700畝鹽碱地改良地塊的平均畝產已達1750斤,比改良前增加了約1000斤。

  隨著鹽碱灘變成豐產田,三家子村也發生了變化。往年的秋收時節,村裡田間地頭少見忙碌景象,更罕見豐收的喜悅。如今,收割機、打捆機在農田穿梭作業的轟鳴聲,村民們在自家院子倒堆晾曬玉米時歡快的聊天聲,已經成了村裡秋收的“主旋律”,大家自發改良蘇打鹽碱化耕地的積極性也被激發出來。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