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學者:應持續促中日兩國經貿合作
http://www.CRNTT.com   2022-10-06 00:39:31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日本國大使館商務處公使宋耀明就中日經貿合作進行了回顧與展望。他回顧了中日經貿合作的一些歷史軌跡,介紹了日本當前的經濟的狀況。他表示,今後中日經貿合作面臨一些挑戰和困難。同時烏克蘭的局勢以及全球的不可預測因素,也會對中日經貿合作的擴大和發展,帶來一些不確定因素。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前副所長、全國日本經濟學會常務副會長張季風表示,中國經濟的發展是中日經貿關係取得成就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即可歸結為中國經濟發展決定論。在過去的50年,中日經貿合作特別是雙邊貿易、雙向投資與中國經濟的增長率幾乎在數字上幾乎完全趨同,而且兩者存在特別明顯的聯動關係。半個世紀的歷史經驗證明中國經濟的蓬勃發展是驅動中日經貿合作健康發展的根本動力,沒有中國經濟的崛起,那麼雙邊經貿合作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根本無從談起。

  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亞洲研究所所長宋志勇針對中日經貿關係對兩國利益所起到的作用發表了看法。他認為,五十年來中日關係發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當下以美國對華戰略轉變為主的國際形勢的變化對中日關係產生了極大影響。美國對華戰略的不斷調整,特別是特朗普時期美國在政治、經濟和軍事等領域打壓政策以及拜登政府上台後在印太經濟框架、芯片聯盟和台灣問題上的舉動使中國面臨十分嚴峻的形勢。從總體上來看,宋志勇指出,中日經貿關係發展面臨的形勢也非常嚴峻,日本對華的態度呈現出“政冷經熱”的兩面性:一方面在冷戰思維的貫穿下日本始終尋求在亞洲地區的主導權,另一方面日方也希望通過與中國發展經貿合作關係來獲取利益,在國際形勢影響下日本參與到北約峰會、通過安保法的舉動以及在台灣問題上的態度值得警惕。在這種大環境下,宋志勇認為,過去中日之間經貿關係的發展給雙方帶來了巨大的利益,日本對華投資解決了中國大量的就業問題,同時促進了中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和進步。他指出,歷史經驗已經證明了“合則兩益,鬥則兩敗”,中日雙方在貿易投資方面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應該通過互補關係來推動兩國合作,繼續努力建立適應新形勢發展的產業鏈,進一步探索新的合作領域。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特聘教授汪婉進行了題為《日本產業界對全球價值鏈重構的預判和應對》的分享。汪婉認為,在中日邦交正常化五十周年的今天,主要國家出於對經濟安全的重視而造成的全球價值鏈重構是難以避免的,在這樣的背景下中日經濟合作能夠發揮的作用應該成為今後工作的焦點。在她看來,日本產業界認為由美國對華“脫鈎”政策和中美技術競爭所導致的全球產業鏈重構是不可避免的趨勢,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為“競爭性共存”戰略,其中包含“競爭”、“合作”和“對抗”三個層次,具體體現為通過出口管制和投資審查等加大對華技術限制、由聯邦政府主導國內投資以增強產業競爭力、聯手盟國和夥伴國來圍堵遏制中國三項政策。汪婉指出,在日本產業界看來,由於中國產業基礎雄厚,並且擁有巨大國內市場,美國及其盟國與中國全面脫鈎既不現實也不可能,日本產業界對此的具體反應表現為:要求政府保持“兩個平衡”,即平衡與中美雙方的關係、兼顧國家安全與經濟活動自由,以此提醒政府確保本國的自主性,不要一味追隨美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