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來一段時期是重塑產業競爭優勢、推動製造強國建設邁出實質性步伐的關鍵時期,要通過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發展未來產業挖掘創造更多新興增長點。
|
中評社北京10月5日電/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加速演進,為經濟發展提供創新源泉和不竭動力,開辟了產業發展新空間,其鮮明特徵是孕育孵化代表新興科技方向、引領產業升級發展的未來產業。“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在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氫能與儲能等前沿科技和產業變革領域,組織實施未來產業孵化與加速計劃,謀劃布局一批未來產業。
未來產業呈現三大趨勢
經濟日報發表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潘教峰、王曉明、沈華執筆文章文章指出,未來產業是以滿足未來人類和社會發展的新需求為目標,以新興技術創新為驅動力,旨在拓展人類生存發展空間、增強人類自身能力、服務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新興產業,代表著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新方向。當前,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生物技術、納米技術、空間技術等科技領域的突破引領產業躍遷升級方向,而以智能化為重要特徵的第四次工業革命,融合了信息技術、智能製造、生命科學等眾多科技,推動科技體系與產業體系、傳統產業與未來產業深度融合,也推動著相應產業組織模式變革。
全球未來產業發展呈現三大趨勢。從產業創新方向看,全球主要創新型國家產業布局集中在智能、低碳、健康等前沿方向。智能體現在對半導體、人工智能、區塊鏈、量子技術、機器人、腦神經信息等前沿技術集群的部署;低碳體現在對新能源、生物能源、綠色交通、氫能、低碳工業、低成本核能等前沿技術集群的部署;健康體現在對未來醫學、生物信息學、疫苗研發、精準醫療等前沿技術集群的部署。
從產業轉型趨勢看,注重未來產業與傳統產業融合創新。未來產業在孵化細分產業的同時,為傳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提供了新機遇。隨著5G和6G通信、空間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突破,新興技術廣泛應用,帶動傳統產業變革並有望形成未來產業。美國利用先進技術升級傳統製造業、俄羅斯基於新技術與傳統產業融合提出九大市場方向等,都是在傳統產業基礎上孵化新興方向並形成未來產業。
從產業組織模式看,形成從技術、生產、產品到商業的全產業創新鏈。未來產業具有較強前瞻性和不確定性,需要各類產業新技術、新要素、新主體聯合推動。主要創新型國家注重技術轉化與知識產權並行,推動“政產學研用金”等多方互動形成創新鏈。比如,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州政府與企業共同推進常駐研究員機制,允許科研人員在其所屬機構和未來產業研究所之間自由流動,推動技術、生產和產品創新銜接;德國亥姆霍茲聯合會在各研究中心建立技術轉移機構,引入社會資本成立基金會促進成果轉化。
各國大力投資未來產業
文章稱,2022年7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2022年和2023年世界經濟增長預期分別下調至3.2%和2.9%。全球經濟復甦面臨嚴峻挑戰,各國都在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同時,全球科技創新空前活躍,前沿技術不斷出現多點群發式突破,各國紛紛出台推動前沿技術轉化的政策方案,把發展未來產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
美國《2021財年政府研發預算優先事項》和《2022財年政府研發預算優先事項和全局行動備忘錄》均提出保持未來產業領先地位,強調支持未來工業、能源環境、空天科技等領域基礎和應用研究。今年基礎設施建設計劃中,未來產業是投資重點,同時通過為前沿技術提供場景測試、標準制定支持以促進技術轉化。
英國2020年發布《未來科技貿易戰略》,提出增加技術投資和大力吸引外資進入5G、工業4.0、光子學等新興產業。英國工程和物理科學研究委員會成立靶向醫療、化合物半導體等13個未來製造業研究中心,支持早期研究的商業化以推動未來製造業更快採用新技術和新商業模式;倫敦形成了以算法為核心的技術創新優勢和基於算法優勢的創業生態系統,為大量有數據有應用場景的公司提供動力。
德國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給工業帶來的重創,2020年推出1300億歐元刺激經濟計劃,其中500億歐元計劃投資未來產業,重點聚焦藥物和疫苗研發、電動汽車、氫能、數字化和通信技術、人工智能和量子技術等領域前沿技術開發。
日本《第五期科學技術基本計劃》提出超智能社會,並在這一願景下部署未來產業前沿技術。2021年公布《第六期科技創新基本計劃》,將注重以數字技術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建設脫碳社會,強化5G、超級計算機、量子技術等重點領域的研發。
中國發展未來產業初具條件
文章表示,隨著科技創新水平不斷提高、產業向價值鏈中高端攀升,中國科技支撐產業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為發展未來產業奠定了良好基礎。
較為完善的全產業體系,為未來產業發展提供了工業和服務業基礎。2021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達114.4萬億元,占世界經濟的比重由2012年的11.3%上升到18.5%。製造業有31個大類、179個中類和609個小類,世界500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有四成以上產品產量位居世界第一,是全球產業門類最齊全、產業體系最完整的製造業。2021年製造業增加值達31.4萬億元,占全球比重從2012年的22.5%提高到近30%,製造業高端化發展帶動生產性服務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迅速發展,產業體系進一步完善。
全社會研發投入快速增長,高水平成果不斷湧現,企業日益成為創新主體,為未來產業發展夯實了培育土壤。中國全社會研發投入從2012年的1.03萬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2.79萬億元,研發投入強度從1.91%增長到2.44%,重點領域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穩步提高,為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產業基礎能力提升創造了條件。2021年中國高被引論文數42920篇,排名世界第2位,材料科學、化學、計算機科學、工程技術四個領域的國際論文被引居世界首位。2021年高新技術企業33萬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4762家,擁有光電芯片、區塊鏈、生物科技等新興技術。《2021年歐盟產業研發投入記分牌》對2020年研發投入最多的全球2500家公司分析表明,中國(18.1%)和美國(9.1%)的公司研發投資增長率最高,出現了更多高科技公司取代傳統行業公司。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國從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12位。
生產供給側和消費需求側對新興技術需求不斷湧現,新興消費為未來產業發展孕育了多樣化場景和龐大市場。2022年上半年,中國高技術產業和社會領域投資同比分別增長20.2%、14.9%。從供給側看,數字技術在傳統製造業中廣泛應用,結合智慧城市、智能製造等場景應用布局,推動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融合創新與驗證落地,創造面向工業生產需求的未來產業應用場景;從需求側看,截至2021年底,中國網民規模達10.32億,數字經濟為人工智能、自動駕駛等關鍵技術提供了大規模消費市場。供給側與需求側同時發力,推動新技術和應用場景整合以及迭代示範,營造了利於未來產業發展的產業生態。
各類創新人才數量質量雙提升,為未來產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人力資源基礎。2021年,中國各類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達4430萬人。數據顯示,中國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從2012年3.2件增長到2021年7.5件,與發達國家差距進一步縮小。截至2021年底,全國技能人才總量超過2億人,高技能人才超過6000萬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