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5日電/中國產業工人隊伍是實現人才強國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支撐和基礎保障。完善產業工人工資增長機制,健全向一線產業工人傾斜的收入分配制度,實現產業工人收入水平穩步提升,是貫徹落實《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方案》,穩定壯大產業工人隊伍的重要舉措,也是實現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推動產業工人邁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收入水平偏低影響產業工人隊伍發展壯大
工人日報發表華南師範大學勞動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教授孫中偉文章介紹,目前,廣大產業工人主要分布在傳統第二或第三產業,工資水平不高且增長較為緩慢。農民工是中國產業工人隊伍的主體,根據國家統計局歷年農民工監測數據,2005年~2014年間農民工工資曾以每年高於10%的速度增長,但隨著經濟發展速度下降,工資增長步伐放緩,2014年~2019年平均增長率降至7%以下,到2021年農民工人均月收入為4432元,與全國就業人員平均工資仍有一定差距。
隨著生活成本不斷提高,工資收入偏低使產業工人生活質量下降,導致其對行業缺乏足夠的認同感和獲得感,進而降低從業意願,一定程度上導致成熟工人流失、年輕人不願進廠、工人隊伍老齡化等問題,使製造業面臨用工短缺,削弱了中國製造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人才基礎。此外,由於製造業人力資本投入回報率偏低,勞動者技能投資和經驗積累不足,製造業在轉型升級過程中也面臨著人才和技術的雙短缺。
提高勞動報酬是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
文章分析,勞動報酬首先與勞動生產率相關。勞動密集型產業仍然是中國製造業的主要構成,相比金融、信息科技、能源、裝備等資本或技術密集型行業,製造業勞動生產率以及薪酬負擔能力較低。然而,伴隨著科技創新、工藝改造、政策驅動等因素,近年來,中國製造業勞動生產率已大幅提高。在這樣的背景下,實現產業工人勞動報酬與勞動生產率的同步提升應成為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重點方向。但一些企業利用其分配制度主導權和信息不對稱,通過一系列復雜的績效-薪酬設計,建立了對資本更加有利的要素分配制度,導致初次分配過程中的要素分配存在不合理、不公平問題,形成了低工資薪酬分配格局。
較低的工資水平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證生產的成本優勢,但也會產生一系列不良後果。首先,勞動力成本對製造業技術升級的倒逼機制沒有被有效激發,企業失去了技術革新和更新換代的動力。其次,一些製造業企業長期維持“威權管理”模式,內部管理粗放、效率低下,缺乏敏捷、有效應對市場不確定性的能力,沒有完成精細、集約的經營轉型,跨國生產經營能力也未能得到有效培育。另外,低工資使製造業一線員工缺乏投資自身人力資本和職業技能的動力,創新能力不足阻礙了製造業的創新驅動發展。
構建和諧勞動關係,不斷提高產業工人收入水平
文章認為,在新發展階段,無論從加強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角度,還是為了避免相對貧困、防止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均應著力推動建立平等共贏的和諧勞動關係和更具包容性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產業工人工資增長機制,實現產業工人的工資收入水平、就業質量和社會地位不斷提升,吸引更多青年人加入和留在產業工人隊伍,為早日實現製造強國奠定堅實的根基。
一是強化政府初次分配的兜底職能,及時合理提高最低工資標準。提高產業工人收入水平,關鍵要優化收入分配結構,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占比。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無法直接干預初次收入分配過程與結果,但可以利用政策手段保障低收入勞動者的基本權利,最低工資標準就是這樣一項制度。已有大量研究表明,最低工資調整可以起到提高低收入勞動者收入水平、反貧困和社會保障的作用。目前中國一些地方沒有依法調整最低工資標準,最低工資在一些企業被用於一線工人的固定工資、加班工資計算基數等,影響了最低工資標準收入保障功能的發揮。適時、合理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可以有效提升一線產業工人的收入水平。
|